通訊員 黃義 喻芳
屋外,遠處的桂花飄來陣陣清香,屋內,寬敞明亮、格局合理的三室兩廳,網絡電視、布藝沙發、日常用品樣樣俱全,丁長艷一家圍在一起看著電視、拉著家常、談笑風生、6歲兒子咯咯的笑聲充滿了整個房屋……
2018年底,嵐皋縣堰門鎮隆興村丁長艷一家6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僅自籌1萬元就如愿地從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肩挑背馱、煙熏火燎的老家搬到了城西窯安置小區。搬遷后的丁長艷辭掉了蘇州廠里的工作,選擇在家附近毛絨玩具廠務工,月收入3500元左右,從此開啟了“樓上住房、樓下就業”的新生活。現在的她不僅是廠里的技術骨干,還被派到江蘇省南京市學習技術與管理。
“現在國家政策真好,不但讓我們住上了好房子,還能在家附近上班掙錢,既照看了老人孩子,也能掙錢養家,最讓我高興的是逢年過節再也不用通過視頻傳遞孤獨和思念了。”丁長艷喜不自禁地說道。
自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嵐皋縣為破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難題,在規劃建設安置點時按照“山上建園、山下建點,產業上山、農戶下山”和“先業后搬、以業促搬”的思路,將安置點布局與產業園區、工業園區、旅游景區靠近,以搬遷安置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促進農戶增收,特別是以蘇陜協作為契機,在安置點附近配套建設社區工廠17個,承接毛絨玩具產業,提供就業崗位1500余個,帶動1100人穩定就業,480個有勞動力搬遷戶實現就近就業穩增收,迎來了近年來返鄉務工最高潮。
一年前,石門鎮樂景村貧困戶蔣興芳還過著早上送孩子上學,中午打麻將度日的“悠閑生活”。一年后,她已經成為蘇陜誠銘電子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她說:“還是移民搬遷政策好,我家在縣城西坡陳家溝購買了安置房,我參加了人社局的招工、勞動技能培訓,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在車間干了一年,自學了辦公自動化,真正活出了自我。”
據悉,嵐皋縣2019年搬遷工作重心逐漸由搬遷建房向產業、就業方向轉移,在縣城周邊的藺河鎮建設了10萬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園區,招商吸納企業入駐,優先安排貧困戶進廠務工,讓搬遷群眾乘坐公交車上下班,徹底打消群眾搬遷后的增收顧慮,讓群眾的“心”搬進新社區,實現企業、貧困戶互助共贏。同時,該縣還結合“三變”改革、增設公益性崗位、勞動技能培訓等措施,實現搬遷群眾由從事單一的農產業向多元化的第二、三產業轉變,實現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