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莎 潘學武
盛夏時節,嵐皋縣民主鎮榨溪村處處生機煥發。一排排灰白色小樓整齊排列,門口翠竹林立,花開正濃,寬敞整潔的群眾文化廣場映入眼簾,再往深處走,逶迤的山坡上,一樹樹獼猴桃緊緊依偎在水泥架上,一顆顆毛茸茸的果子鑲嵌其中。
近年來,民主鎮榨溪村以“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為總體規劃目標,以實現穩定脫貧為基礎,把“鄉愁”與“宜居”相結合,創建全縣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
據村支書邱文均介紹,榨溪村是由原太洪村與榨溪村合并而來。2016年以來,榨溪村因地制宜,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模式,結合搬遷戶意愿,將“上樓安置”與“統歸自建”相結合,把“鄉愁”與“宜居”相結合,改造群眾舊居45戶,建設安置小區1個,改造群眾公共區域32處,新建文化墻120米,新裝路燈35盞。
走進榨溪老街,灰白相間的小閣樓、石坎石墻木柵欄,干凈整潔的石板步道點綴其中,房前樓后的獼猴桃采摘園、蔬菜種植園,玫瑰、紫薇爭相綻放,讓人有一種居住在田園、花園中的錯覺。漫步榨溪老街,商店、餐館散落分布在蔥郁的花木間,小學、衛生室等公共基礎設施健全。
“鎮上有的,我們這里也有。”坐在家門口吃著下午飯的村民笑著跟我打招呼。
美麗整潔環境的維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駐村干部一次次的努力與汗水匯聚而來的。為做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榨溪村結合“三清一改一建”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規劃,突出解決“衛生臟、基礎差、提升難”等突出問題,2016年以來,榨溪村爭取各級資金600萬元,通過完善聯戶路,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補齊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的短板。修建污水處理站1個,發放垃圾桶68個,修建垃圾房15個,實現了垃圾定點投放,定期清運。清理河道溝渠 300米、房前屋后臟亂差25處,改廚改圈改廁110處,全面消除旱廁,實現廁所革命。
穩定增收的產業既是群眾脫貧的關鍵,也是群眾宜居的基礎。近年來,該村搶抓“東擴南移”政策機遇,走“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路徑,以打造“獼猴桃小村”為目標,三年來,共建設獼猴桃園區1500畝,觀光采摘園25畝,示范戶160戶,走進榨溪,映入眼簾的處處都是獼猴桃。村集體股份制合作社董事長游云勤笑笑呵呵的說,我們正在建設社區工廠,還要讓群眾“農民+工人”鼓起錢袋子。
“未來我們將重點把獼猴桃園區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吸引游客到千畝獼猴桃園區觀光、采摘,園區人氣旺了,住在村里的群眾致富就更有希望了。”邱文均說,“脫貧了,村民錢包鼓起來了,道路寬敞了,自來水通到家門口,環境好了,廁所也不臭了,就像‘世外桃源’,家家戶戶的年輕人都愿意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