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義
“以前的農貿市場,白天賣菜,晚上擺夜市,顯得比較混亂,也不衛生。”嵐皋縣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股股長張海青說,“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夜市的管理,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整潔衛生的環境,2016年,趁原農貿市場搬遷的機會,我們將夜市集中統一搬到了廊橋。”
近年來,該縣針對本縣轄區內所有食品生產企業、流通食品經營單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餐飲服務單位(含農家樂)、食用農產品經營單位實施食品安全“12分制”監管考核制度,進一步落實安全監管責任,每季度進行一次全覆蓋監管,并給予相應獎懲,筑牢“舌尖安全”防火墻,為消費者“吃得好”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驅車來到該縣城關鎮方埡村四組的程氏豆腐坊,60多平方米的防滑地板,四壁貼有瓷磚,磨漿機、和渣機、七個裝豆漿的藍色桶、四個裝水的紅色桶井然有序地擺放著,里屋有一灶臺,用來做豆腐皮,干凈、衛生、規范是筆者對該豆腐坊的第一印象。
“原先就是個老土墻房,時間久了墻壁都成黑色了,每天能打五六十斤豆腐,推車到農貿市場賣,也就賣個100多元。”豆腐坊負責人楊付娟說,“去年花了2萬多元改造房子,后來縣上給我們發了許可證,現在生意比以前翻了倍。”
該作坊今年1月改造完成,經過縣市場監管局驗收通過,發了食品小作坊生產許可證和健康證。楊付娟也不閑著,先后聯系了6家超市,每天為其提供豆腐成品。
“以前超市都嫌我們這兒不衛生,所以不敢買我們的豆腐,怕不安全。現在縣上驗收通過了,也發了證,我家的豆腐干凈、衛生、安全,是縣上認可了的,我也有底氣了。現在每天都能為超市提供450斤左右的豆腐,能賣300多元。”楊付娟說。
自2017年以來,該縣按照“提升改造一批、整頓規范一批、打擊取締一批”的目標,對全縣“三小”行業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級,全縣共改造“三小”行業小餐飲店589家、小食品店198戶、小作坊56戶,政府補助96萬元,取締小餐飲25家,小作坊8家。
盡管政府建立出臺了一系列方案制度,通過不斷加強監督管理,食品安全已經得到充分保障,但人們在食用之前,仍然會對產品的來源、加工、材料產生疑惑。為此,該縣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讓消費者及時了解商家和產品的信息,不斷提高商品的透明度,對安全食品放心大膽食用,對違規食品及時舉報。
“一件商品一個二維碼,將二維碼印在食品包裝袋、盒上,通過掃碼,消費者可以對產品的生產過程、商家的信息甚至產品是否合格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該縣市場監管局總工程師熊澤元表示,“不僅如此,商家鑒于自己銷售、生產或者加工的食品存在某種原因,需要將已經銷售出去的食品進行召回,可以在系統中發布召回信息公告,以免讓消費者受到問題食品的傷害。”
據悉,該縣目前已經為11家食品生產企業開通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并要求將產品二維碼印在包裝盒、袋上,方便消費者掃碼了解追溯,到2020年初,將對全縣22家企業進行強制性開通使用,確保食品安全。
該縣通過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將企業內部整個產業鏈鏈接起來,最終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食品安全體系,對食品的安全全程保駕護航,讓老百姓吃上安心食品。“繼續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責任落實,筑牢監管網底,補齊監管短板,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定責、履責、問責機制,努力保障全縣公眾飲食安全,不斷增強全縣廣大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分管食品安全工作的縣政府副縣長冉遠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