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潘學武 楊 莎
隨著嵐皋縣民主鎮集鎮安置小區的建設逐步完成,搬遷入戶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民主鎮積極探索“山上建園區、山下建小區、門口建工廠、社區強管理”的舉措,讓群眾搬出大山穩脫貧。
“自己幾乎沒花錢,就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陳家浜安置點5號樓搬遷戶周志華直夸國家政策好。他給筆者算了一筆“搬家賬”:“一家5口人,按照國家政策,繳納1萬元,自主裝修花費3萬元;簽訂舊房土地騰退協議,可得獎勵5萬元,足夠了!”
“一套新房改變的是一個年輕人的命運。”民主鎮黨委書記吳明剛這樣感慨。2016年以來,民主鎮建設陳家浜、富麗明珠、下河壩3個集鎮安置點,建成榨溪、棗樹等4個村級安置點,搬遷進縣城、進集鎮、進新村群眾共計2628戶8552人。
搬了家,還要能賺了錢,為了讓集鎮搬遷戶錢袋子鼓起來,民主鎮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周邊建設社區工廠,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毛絨玩具、制衣、手套制作、呼叫產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4家,為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結合創業培訓讓搬遷戶擁有一技之長,通過就地務工,讓搬遷戶實現家門口就業。
“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下午5點下班,中午休息1小時。底薪加計件工資,好的時候,一天能掙100多元,掙錢的時候,孫子也順帶照顧了。” 51歲的汪學芳是富麗明珠小區的搬遷戶,由于年齡與文化程度的限制,以前只能做一些粗重的農活。對如今在毛絨玩具廠里的工作,她顯得格外高興。
農村“搬空了”,空下的田地里卻依舊散發著活力。“村民搬進了城里,或去了集鎮,或去了外地務工,村里的好土地空了下來,我對村民的土地流轉過來建成獼猴桃園區,我村貧困戶也一起跟著受益。”榨溪村黨支部書記邱文均是民主鎮眾多產業大戶中的一面旗幟,2017年,他主持成立了村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建起了獼猴桃核心園區,帶動貧困戶125戶,帶領全村發展1500畝,成為了全縣最大的產業龍頭園區之一。邱文均也從黨支部書記兼任起了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的董事長,做起了獼猴桃生意,如今村民鼓起了腰包,村集體也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全省深度貧困村之一的民主鎮田灣村村民陳復軍告訴筆者,“去年種了20畝香椿,雖然搬到了集鎮,但還經常到地里管護。今年采頭茬,香椿公司到地里收購,一口氣賣了100多斤,收入2000多元,土地流轉費、園區務工費,還有村集體分紅所得,一年下來脫貧沒得問題。”
近年來,民主鎮把農業園區建在山上,依托“一個市場主體帶動、一個園區承載、一個中長期項目支撐、一套利益鏈接機制運行”的“四個一”產業發展模式,強力打造紅潤千畝茶葉、田灣千畝香椿、榨溪千畝獼猴桃、庫區千畝柑橘等四個航母型農業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訂單收購、入股分紅等利益鏈接機制,將貧困戶鑲嵌到產業鏈條中,讓搬遷戶搬得出舊房、騰得出土地,持續穩定增收。
據民主鎮農業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民主鎮現已成功創建市級園區3個,縣級園區18個,未來將成為農村活力散發的主力軍。除主要產業園區外,魔芋、黃花、白菊、神仙樹等新興產業也悄然登場,成為農村發展的新動能。在農業園區逐步興建的同時,以香椿、茶葉為代表的“短、平、快”產業,已捷足先登實現農產品變現,園區里的茶葉、香椿芽跟隨訂單式收購及電商平臺銷售的步伐,走出大山,儼然已成為農民手里的“金餑餑”。
此外,為了讓搬遷戶記得住“鄉愁”,住得穩“新窩”,民主鎮持續抓好安置點管理工程,加快安置點綠化、亮化工作,探索搬遷戶居住地“社區+物業”管理人和房、原戶籍管理林和地的運作模式,一方面,通過穩定原土地、林地等承包權關系,讓群眾長期受益,打消了群眾顧慮。另一方面,通過物業公司的企業化管理,將安置點打造成為“新型社區”,逐步實現安置小區保安、保潔等日常化服務完善,教育、養老、醫療衛生、戶籍、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完備,人居環境整潔優美,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