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郭楠楸)凌晨4點,村里的雞還沒開始打鳴,張世興已早早起床。收拾完屋子,做好早飯,這時天空才泛起魚肚白,顧不上休息,他跨上摩托,沿著山間的小路疾馳。
鄰居們知道,張世興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
今年39歲的張世興是嵐皋縣石門鎮月星村三組貧困戶,育有一雙兒女,父母患有弱智,因早年和妻子離異,作為獨生子的他不得不扛起養育一家老小的重擔。
在他一籌莫展之際,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2014年,張世興一家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先后走進家門共謀產業發展路。受限于居住條件,多年的零星養殖不僅回報慢且成本高,難以實現致富增收。2016年,張世興決定擴大養殖規模,在山間的老房子處建豬圈、修雞場,穩定增收路徑。工作隊在第一時間幫其申請了產業扶貧貼息貸款5萬元,同時又協助其規劃圈舍選址。在他的辛勤勞作下不到半年時間,150平米的豬圈、3畝林下散養雞場已初顯規模。
作為家中唯一的勞動力,張世興每日不僅要負責一家五口的飲食起居,接送孩子上學、輔導功課,還要抽時間發展產業、打零工來補貼家用。復雜特殊的家庭狀況使張世興承擔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壓力,而這股壓力也不斷激發著他奮勇拼搏的干勁。
2017年10月,母親因意外摔傷導致鎖骨斷裂,要在縣醫院住院治療。山上有產業、山下有家庭、學校有孩子、醫院有母親,一時間,生活又給這個鐵打的硬漢重拳一擊。
每日凌晨,收拾完內務做好飯菜,張世興便要上山割豬草、剁豬食,中午回家做好飯菜送完學生后,又匆匆來到醫院照顧母親,下午又趕往圈舍投喂豬食、雞糧,傍晚在照料好家人的起居后,又騎車趕往建筑工地連夜打零工,每日睡眠不足4小時,“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是鄰居形容他的生活常態。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張世興踏實肯干,勤勞自強,2018年,生豬出欄24頭,雞70余只,不僅銷售一空還得了產業獎補,忠厚老實的性格,周邊人也總喜歡聯系他做零工,一盤賬算下來,一年凈賺5萬元,成為了村里的脫貧標兵。
雖然生活坎坷,可張世興內心堅強,毫無怨言,從不愿給大家添麻煩,常常對黨和政府懷有感恩之心。
如今,產業發展穩定,母親身體好轉,大女兒順利參加了初中聯考,小兒子也慢慢學會做家務。都說好日子是“苦”出來的,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只要不放棄希望,人生總會有撥云見日的時候。
“我有兩個愿望,一是為家里找到一個女主人,一起攜手奮斗幸福生活,二是孩子能好好讀書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談及未來的想法,張世興笑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