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廖霖 王曉兵
隨著飼養員喚豬的聲音,一群群黑白棕相間的花豬齊刷刷地在豬舍享受著主人的投食……這場景出現在嵐皋縣城關鎮聯春村九組“佑富家庭養殖場”,擁有這個養殖場的是一對80后夫妻——余佑富和謝賢英。
36年前,余佑富出生于嵐皋縣民主鎮廟壩村五組一個貧困家庭。初中畢業后不久放下鋤頭,憑著一股年輕人的沖勁,十七歲的他背上簡單的行囊,帶著微薄的成本南下江蘇開始了艱辛的打工生涯。本想從山溝里走到大城市能找一份掙錢多的工作,但文化水平低、缺乏勞動技能、不會講普通話等,讓他四處碰壁,無奈之下進了一家養豬場,當起了“豬倌”,干起了養“洋豬”行當。雖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身強力壯的他在廠里加班加點的埋頭苦干,從一個普通員工干起,經過努力,不斷獲得職位晉升,一直到擔任業務主管職位。在江蘇打工期間余佑富認識了現在的妻子謝賢英,倆人在此相識相戀并于2008年步入婚姻殿堂,2009年5月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孩子大了,父母老了,總不能一直在外漂著。”偶然的機會余佑富看到家鄉高效農業,他的思想受到很大觸動,加之妻子也是嵐皋人,思來想去決定回鄉創業。
2017年9月,夫妻二人懷揣在外務工近20年的“老本”200萬元,回故里再闖養殖路。他憑著在外闖蕩的經驗和廣闊的視野,經過多方考察市場,在城關鎮政府、縣魔芋產業發展局等政府部門的大力幫助下,在聯春村九組一處山溝里流轉土地20畝修建廠房,2018年10月建成符合生態環保標準化生豬場房700平方米,母豬產房300平方米,豬仔保育房100平方米,工人宿舍150平方米。夫妻倆在山溝里養“洋豬”,他又正式當起了“豬倌”。
每天凌晨,余佑富和妻子謝賢英兩人都要花上一二個小時的時間,給豬場里的近百頭豬喂飼料和清洗豬圈,忙得不亦樂乎。養殖場的物資是夫妻倆用車一車車運進山溝的,一個裝,一個卸,常常一忙就到深夜。
“昨晚上母豬產仔我在旁邊照料、護理,又忙到半夜二三點……雖然一晚上沒睡,但看到一窩12頭漂亮可愛小豬仔心里感覺還是不累了。”余佑富邊忙手中的活兒邊說道。
在創業起步艱難期,余佑富夫妻相幫相扶、相互鼓勵,沒錢了就去銀行貸款,沒勞力,兩口子半夜就起床干活,總算把養殖產業慢慢做大做強。通過夫妻二人的努力,截至今年3月底,已養殖美國杜洛克種豬1頭、美系二元母豬30頭,關中黑種豬1頭,土黑母豬20頭,累計產豬仔1000余頭,實現銷售收入100余萬元。
從2017年10月建場以來,余佑富夫婦先后修通了近1000米連接養豬的山路、一座水泥橋、一座木板橋。土地流轉、修建豬場、基礎設施工程幾乎耗盡余佑富夫婦200萬元“老本”,在自有資金枯竭之時,他們又貸款15萬元,用于改造1.2公里動力線路,既解決了豬場用電,同時也解決了聯春八、九組村民無動力線而導致的電壓不穩的問題。修繕加固河堤200米,解決了村民多年的水患。
余佑富養豬場近兩年累計吸收聯春村農戶及33戶貧窮戶參與土地流轉、土地整理、修建養殖場房等,累計支付給村民財產性和勞務工資100萬元。“我還要把豬場再進一步擴大,計劃2020年建起臘肉加工廠,預計年加工臘肉20萬斤,通過‘養殖場+村民+電商’模式帶動村民銷售臘肉等加工制品,預計實現年產值300萬元。2021年再流轉土地30畝,利用豬糞和發酵產生的有機肥種植魔芋、蔬菜等經濟作物,形成‘豬—果—菜’為一體的朝陽產業,多渠道增收,這樣既保住了綠水青山,又給農民帶來金山銀山。以自己的技術帶動鄉親走養殖致富創業路,決不辜負鄉親對我的鞭策和期望!”余佑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