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佶 萬靜 姚瑤
春水初漲,燕子飛回。清明過后,天剛亮,“養蜂人”候懷興就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早早地來到養蜂基地,環顧四周,選擇了背風向陽、坐北朝南的地勢放置蜂桶,再從摩托車上取出事先編織好的草簾蓋上,并仔細觀察蜂桶,確定好罩住的高度,小心翼翼地用塑料薄膜筒罩住蜂箱。
“這樣就可以防止雨淋和寒風吹襲,巢安穩了,蜜蜂繁殖的速度才會更快,釀的蜜才更多。”候懷興對筆者解釋道。
現年40歲的候懷興是嵐皋縣官元鎮二郎村村民。2014年,因為交通條件落后和資金短缺,他們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村民眼里,候懷興是個愛琢磨、愛折騰的人,正是在他的發起下,二郎村于2017年成立了村上第一個養蜂協會,從而為全村村民開拓出一條致富增收的新門路,他也因此成為了全鎮勤勞致富的先進典型。
官元鎮地處嵐皋縣西南,與重慶市城口縣接壤,而候懷興所在的二郎村又處于大巴山深處,是全鎮乃至全縣最偏遠的一個村。該村交通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山大人稀、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傳統的種養殖業僅能維持村民的基本生活。
這么多年來,候懷興一人支撐起了全家5口人的生活重擔。隨著父親年事已高、勞動能力下降,兩個兒子又分別就讀高職和小學,每年的生活費和孩子的學費成了壓在他心里最大的石頭。
為了全家的生計,候懷興四處奔波。他在工地做過小工,也幫鄰鎮鄰村蓋過房,然而掙來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家里最基本的生活開支。面對困難,候懷興開始在家里搞起產業:開小賣部、種魔芋、養豬、養魚,最后踏上養蜂這條路。
說起候懷興養蜂,并非出于偶然。一直以來,他的心里就有養蜂的打算,但那時候多半出于個人喜好,也沒有養殖技術,每年養蜂到最后都無疾而終。
2016年初,候懷興經過多方打聽,自費5000元前往滔河鎮一個家門處“拜師”學習養蜂技術。同年4月,他回到二郎村,在山里架起了12個蜂桶,經過悉心養殖,短短幾個月后,他的土蜂養殖規模擴大到40余桶,當年便收獲野生蜂蜜500余斤,凈收入2萬余元。
掙到第一桶金的候懷興并沒有滿足現狀,他繼續擴大土蜂種群養殖規模。從2016年的40余桶,擴大到今年的100余桶,候懷興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養蜂大戶。
看到候懷興養蜂嘗到了甜頭,村里不少農戶紛紛效仿,向他求教養蜂技術。2017年4月,為了帶動村民一起致富,他個人牽頭聯系村上其他6戶土蜂養殖戶,成立了“嵐皋縣官元鎮二郎村養蜂協會”,6月,該協會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取得了營業執照,注冊資金10萬元。目前,二郎村養蜂協會已發展村上貧困戶會員20余戶,并且隊伍規模還在不斷壯大。
閑暇時間,候懷興經常通過手機微信上的“中蜂技術交流群”,向全國各地的養蜂戶們咨詢養殖技術。下一步,他準備進一步利用網絡渠道加強學習,把“活框技術”融入到傳統的土蜂養殖中,以提高土蜂蜜的產量和質量。
“接下來,我打算好好學習電商,好讓城里人也嘗嘗我們大山里的寶貝。” 談到未來,候懷興信心滿滿地表示,他要讓更多的村民了解養蜂,帶動更多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一起養蜂,把村上已有的養蜂散戶們拉入到協會中來,統籌管理、培訓和銷售,變“單打獨斗”為“團隊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