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郭楠楸 )“誰不想靠雙手脫貧致富?我雖然書讀得少,但脫貧不能等靠要,只要精神不倒,再難的日子都能熬出頭!”幾句鏗鏘有力的話從屋里傳來,曹福元正和入戶的幫扶干部聊家常。
62歲的曹福元是嵐皋縣石門鎮新生村1組老組長,全家四口人,大兒子先天性智力殘疾,二兒子在外務工,家中常年只剩老兩口,生活艱難不易。2014年被納入貧困戶,可他并沒有被生活的重擔壓垮,借著脫貧攻堅的“東風”走上致富增收道路,靠著自力更生的韌勁摘掉了“窮帽”。
“我沒啥技術,就會種地養羊。”曹福元向村第一書記周鑫說。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駐村工作隊多次上門規劃養殖產業,幫他申請了產業扶貧貼息貸款2萬元,又協助其改造了兩間羊圈,加上自己湊的5000元,購買了3頭仔豬,20只種羊,邁出產業發展第一步。
買了羊,改了圈,可收入卻不容樂觀。曹福元缺乏養殖技術,羊病了看不出來,也不會治,導致出欄率低,這一年走了不少彎路。為吸取經驗,他一邊收看電視上農經頻道學習技術,一邊向養殖大戶取經,積極參加村上組織的技能培訓,漸漸摸到了發展門路,積累了養殖技巧。年底,生豬出欄6頭,養羊達120余只,一盤賬算下來凈掙2萬余元。
隨著養殖規模擴大,羊群糞便又成了糧食種植的充足肥料,曹福元又發展起了10畝菜地。經過幾年滾動發展,2018年曹福元一家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余元,借著移民搬遷政策機遇,又在集鎮安置點購買了套新房,不僅實現了按期脫貧,還被村里評為脫貧致富標兵,成了村民心中的榜樣。
自己致富,不忘鄉鄰。作為村組長,曹福元在退出貧困戶后熱心于參加村集體各項工作,為扶貧事業發出自己的光和熱。常常在群眾會、院落會時主動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宣講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為其他貧困戶致富增收建言獻策,鼓勵大家靠雙手來盡快改變貧困的生活。
走在新生村,提起他的名字,大家無不豎起大拇指連聲點贊。曹福元沒有因此而滿足和驕傲,他始終相信,只有自力更生、勤勞務實,才能走上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