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古超卓)邱婭是嵐皋縣四季鎮木竹村一組的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姑娘。她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年輕的她初為人母,既要照顧自己和婆家的父母,又要照顧自己年幼的孩子,不能外出務工。去年年底,她向鎮上申請從事護河員這份工作。鎮上考慮到她家的實際情況,同意了她的請求。現在,她每周按時在四季河畔撿拾垃圾,制止向河中丟棄垃圾、違規捕撈、電魚電蝦等破壞河流生態的行為,并提醒河邊的行人注意愛護河流生態環境。她每次撿拾的垃圾都能裝滿一大袋。她說:“從事這份工作每年會有5000元的收入,再加上家里的務農等其他收入,我們家一定能在2019年實現脫貧。”
在嵐皋,像邱婭這樣從事護河員工作的還有不少人,分布在全縣各鎮,其中大部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既為守護一江清水做出了自己貢獻,又實現了自己的脫貧夢,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嵐皋縣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截止2018年底,全縣共有未脫貧的貧困人口18816人,其中貧困勞動力7558人。嵐皋縣境內河溝縱橫,水系發達,有大小河溝646條,每年匯入漢江徑流量達13.93億立方米,占漢江安康段干流總徑流量的61.8%,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點水源涵養區和陜西省河網密度最大的縣之一。守護好一江清水,既是嵐皋的重大政治責任,也是嵐皋脫貧致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嵐皋立足縣情,結合“三長治河”政策和脫貧攻堅,把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作為保護生態環境、服務社會公益事業、促進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大力開發包括護河員在內的各種公益性崗位,為一大批貧困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平臺。公益性崗位是指以實現公共利益和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為主要目的,由政府設置的非營利性公共管理和社會公益性服務崗位。嵐皋縣目前已實現所有河流護河員全覆蓋。公益性崗位主要聘用農村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以及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大齡失業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
嵐皋縣人社局作為就業扶貧工作主管部門,從崗位開發、人員聘用、監督管理、政策落實等各個方面做好公益性崗位的相關工作。截止2018年底,全縣共開發各類公益性崗位597個,累計安置731名貧困勞動力就業。縣人社局加強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管理,及時簽訂合同,掌握人員變動情況,在各村設立公益性崗位管理服務中心開展日常管理和服務,開展安置貧困勞動力情況專項檢查,嚴肅查出吃空餉、冒名頂替等現象發生,同時認真落實各項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對補貼情況通過局官網公示,接受社會監督。農村特設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每人每月發給600元工作補貼,就業困難人員從事城鎮公益性崗位每人每月發給700元工作補貼,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從事城鎮公益性崗位每人每月發給1000元工作補貼。
公益性崗位的開發和設立,既為基層社會公益事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更為貧困勞動力找到了實現就業脫貧的新途徑,成為就業扶貧工作的一大亮點。到2020年,嵐皋縣將確保有勞動能力且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每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公益性崗位將在其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