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廖霖 王曉兵 )2018年,陜西省嵐皋縣的魔芋是一個“豐收年”:完成魔芋播種面積12096畝,超額10%完成新增魔芋建設任務;建成魔芋種芋示范園市級2個、縣級5個,魔芋重點鎮4個,重點村13個;全省鄉村振興巾幗行動暨助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現場會重點對嵐皋魔芋產業進行了觀摩;嵐皋“五獎五扶五帶動” 產業脫貧新路徑,其中以魔芋為特色的產業脫貧分別受到中省市主流媒體多次關注報道,;明富魔芋企業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被市脫貧攻堅指揮部表彰為全市助力脫貧攻堅優秀企業,燭山企業生產的魔芋粉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為我縣首個綠色產品;成功舉辦了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首屆慶魔芋豐收活動;全市魔芋產業建設工作推進會在嵐皋縣召開;在今年9月中國魔芋協會大會上嵐皋被評為“全國魔芋產業重點縣”稱號;11月新修訂完善的8項魔芋陜西地方標準予以發布;12月“嵐皋魔芋”順利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先后迎接中建行、國家林業局、省質監局、農業林、林業廳、江蘇常州市、四川、重慶等各級領導同仁來該縣調研魔芋產業,并給予了充分肯定,助推了縣域經濟發展。
初冬時節,藺河鎮蔣家關村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廠機器轟鳴,一車又一車的魔芋正源源不斷地送來,芋農們不停地篩撿、處理著剛送來的魔芋,又有前來該村學習了解魔芋商情的四川省、湖北省客商……在加工廠務工的貧困戶滿面笑容,一派繁忙之景。
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伍先忠一邊指導工人挑選魔芋,一邊向筆者介紹:“村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借助“三變改革”資金融入,通過入股分紅,全村178戶貧困戶共計獲得收益6萬元,戶均增收337元。建成日加工15噸鮮魔芋粗加工生產線一條,加工芋角80噸,實現利潤30余萬元。就近解決貧困戶務工22人,實現務工收入11.8萬元”。 這讓蔣家關村貧困戶看到了春天……
門上有加工廠了,老百姓種植魔芋的積極性更高,以前賣魔芋不方便,現在自己有加工廠,我們合作社帶著秤,拿著錢,開著車到田間地頭進行收購,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方便了群眾。伍先忠笑容滿面地說。
筆者從該縣魔芋產業發展局了解到,從2015年開始決勝脫貧攻堅工作全面開展以來,因地制宜把魔芋作為縣域脫貧攻堅領軍產業之一,群眾增收大道日漸寬闊。該縣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思路,精細化管理每個環節,助推魔芋產業提質增效。由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重獎魔芋加工企業、合作組織、種植農戶,對加工企業進行股權化改革,推動規模化發展。
為打造嵐皋魔芋品牌,嵐皋縣認真做好提質增效行動,與魔芋加工企業簽訂了認購協議,開展了魔芋種苗育種、標準制定、管理,著力打造生態魔芋品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行動,依托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科研資源,繼續開展魔芋軟腐病防治技術試驗研究,延長魔芋產業鏈,提高魔芋附加值。并先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和市農技中心建立深度合作關系,聯合建成魔芋科研科普基地,集中解決種芋選育、魔芋病害防治、 高產栽培等重大技術難題。為保證魔芋生產達產達效,在魔芋園區、重點鎮村廣泛推廣林下種植、庭院化栽培和化學除草等技術,全面提升魔芋產量。同時,狠抓縣、鎮、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農林科技“百人技術服務團”和農技服務“110”平臺等技術培訓力量,每年召開各類培訓會60余場次,培訓人數達到3000余人次,增強了芋農運用先進生產技術發展生產的意識和水平。
2018年,全縣魔芋產業發展帶動了4307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脫貧,帶貧致富效果越來越明顯,農民的“錢袋子”也漸漸鼓了起來。“南宮山”、“明珠”兩個省級名牌產品名聲越來越響亮,產品銷售輻射區域10個重點省,產品全面進軍華東、華南市場……
是的,魔芋綠色食品開發工作正在朝著綜合性、系列化方向發展。
嵐皋縣山川秀麗,風景獨特,發展林下魔芋產業既是助農增收的扶貧產業,又是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生態優勢的綠色產業。林下魔芋產業是嵐皋縣農村貧困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是調結構、促增收的富民產業。魔芋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形成獨具魔芋特色的“嵐皋風景”,是保護生態環境與農民增收致富的最佳結合,實現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在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魔芋產業扶貧行動為貧困地區因地制宜謀發展獻上了一劑良方,也為全縣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科學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