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洪海 張昊)近200余個節目在全縣展演,現場火爆,手機網絡直播平臺更是嗨翻天,累計5萬余人通過網絡進行了觀看……截至7月底,嵐皋縣“謳歌新時代·群眾大舞臺”文化惠民活動已經在全縣開展了兩季共達6場的演出。
群眾自編、自導、自演,既接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又接群眾所熟悉的生產生活“底料”,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給群眾,促進正能量的生機勃發。昔日的看客成了舞臺的主角,成為了促進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新農村需要群眾大舞臺
嵐皋縣屬深度貧困縣。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移民搬遷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初步形成了“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新農村生產生活新格局。隨著對經濟的越來越看重,精神文化變得越來越稀缺,尤其是群眾喜聞樂見和反映群眾心聲的文化。
今年76歲,家住南宮山鎮花里新村的老支書伍其剛深有感觸。他告訴筆者:“現在住的好了,吃的好了,可是就是覺得少了點什么。”少了點什么呢?對!文化和熱鬧。“以前各個村子分散居住以院落為單位,老壯青幼都在家里,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平時都很有熱氣,遇到縣上文化下鄉或者是看電影,大家簡直就像是趕廟會一樣,人可多了,樹上爬的有,房子上站的有,肩上扛的還有,雖然貧困,但精神上富有,這也許就是我們農村貧困中的樂觀主義。”
過去,政府一手“搭臺”,一手“唱戲”,基本就是“我演你看,演完就散”,而群眾并不怎么領情,只覺得眼花繚亂。高大上必須接地氣,有生氣,冒熱氣。
“不說遠的,就說去年,我們精心編排的文藝節目,輾轉各鎮村演出150余場,演的人疲憊不堪,而看的人卻越來越少……”縣文化圖書館館長李剛告訴筆者。
相比而言,群眾更喜歡看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一批有才能的群眾躍躍欲試。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不僅會讓老百姓樂在其中,也會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幸福感和滿足感。“謳歌新時代·群眾大舞臺”文化惠民活動也就這樣誕生了。
群眾成為舞臺的真正主人
2月27日,當群眾還踩著春節尾巴享受節日時,一場視聽盛宴開始了。嵐皋縣“謳歌新時代·群眾大舞臺”啟動儀式暨慶新春專場文化演出活動在嵐皋廣場隆重舉行。民歌、舞蹈、小品、相聲、雜技、武術、獨唱、情景劇、器樂等群眾自編、自演、自導的節目嗨翻了手機直播平臺和現場。
“太高興了,我們從來都沒有想到能在縣上組織的舞臺上耍獅子……”提起春節期間在縣城廣場表演《巴人雄獅》的情景,南宮山鎮紅日村村民鄧孝武至今還興奮。
這是2018年以來,嵐皋緊貼上級部署,在全市率先創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生活實踐。2018年年初,嵐皋縣下發“謳歌新時代·群眾大舞臺”文化惠民活動方案,把舞臺搭進廣場、村落、社區,為群眾提供文化娛樂平臺。
群眾大舞臺一改過去以政府為主導的做法,變“政府搭臺、政府唱戲”為“政府搭臺,群眾唱戲”,不僅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而且達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既然是文化大舞臺,舞臺本身自然必不可少。在石門鎮,新建成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格外顯眼。居民陳紅玲告訴筆者:“有了這個戲臺和廣場,我們跳廣場舞方便多了,時不時還舉行一些活動,生活有滋有味……”
2018年以來,嵐皋縣通過投入資金、配發設施、規范日常管理等方式,建成了28處鎮、村文化活動廣場戲臺,配備必要的器樂、服裝、道具,為持續開展“謳歌新時代·群眾大舞臺”文化惠民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有了平臺,還得有人才。嵐皋同步開展文化鄉賢摸底工作,在充分了解鄉土文化能人的基礎上,成立了38個文藝班社,50支文藝服務小分隊,隊伍就這樣建起來了。
群眾大舞臺活躍了新鄉村
自“謳歌新時代·群眾大舞臺”活動開展以來,南宮山鎮紅日村段純冰就一直很忙。南宮山鎮作為全縣的旅游重鎮,《巴人雄獅》一直是該鎮的傳統優勢節目和“壓箱底”的保留節目。作為鎮上為數不多的老藝人,段純冰每次組織群眾表演舞獅時,都要在做獅子、排練中付出很大心血。
在嵐皋,和段純冰一樣的民間老藝人還有十幾位,他們每一個人都代表了一個民間傳統藝術項目。如采蓮船、打連錢、曉道竹馬、嗩吶等,不少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憑借群眾大舞臺活動這個平臺重獲新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村與村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還借助“群眾大舞臺”平臺,挑選自己村里拿手的文藝節目進行“助演”“斗賽”。
城關鎮號房灣社區和聯春村就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每逢聯春村有大型活動,號房灣社區就會派出文藝小分隊前去助陣,讓群眾沉浸在一片熱鬧團結的氛圍中。
在縣文化工作者和專業人士指導下,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還嵌入了“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內涵以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內容,群眾看出了熱鬧,也看出了門道,“好人有好報”“勤儉持家”這些優秀傳統理念得到激活。
“群眾大舞臺就是要給群眾搭建一個舒暢心聲、歌頌祖國、贊美家鄉、笑談現代新生活的平臺,讓群眾真正成為生產生活的主人。從而激發全縣人民建功新時代、建設新嵐皋。”嵐皋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謝應梅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