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國晨)2016年10月,依照“云”架構的設計思路,以數據為基礎,面向林區森林資源管護、森林防火、病蟲害、古樹名木、林地征占用等管理業務應用,提供聚合、重構、定制化開發,全方位服務于天然林資源保護管理部門的信息平臺——嵐皋縣天保工程云平臺應用而生。
截止2018年6月10日,天然林保護工程云平臺管理員界面完成2060次登錄,巡山日志上報累計23080條,服務支持累計234次。
過去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方式存在眾多不科學:管理簡陋,檔案管理難度大、林業信息數據不能實現共享,受制于理地因素影響,發生事件老百姓“說不清楚、道不明”,信息不通暢、發現問題時間晚、處理不及時等造成林業重大損失,且處理事件耗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
天然林保護工程云平臺的開發使用后,實現了“圖、數、檔”一體化管理。通過與GIS模塊無縫對接,使天然林保護工程云平臺擁有“圖數聯動”和實時預警功能。并將通知公告、護林業務、信息查詢、數據挖掘、統計分析延伸至移動終端。管護人員通過手機定位系統,隨時隨地將巡護情況上傳,掌控各護林站點、各護林人員的巡護動態情況。據統計,2017年通過云平臺接收上報安全提醒38次,發現病蟲害4起、派出處理2次,排除火災隱患2起,撲滅危險火源1起,解決矛盾糾紛1起,解決上報系統操作各類問題22個;2018年1月1日至6月10日,接收平臺上報安全提醒28次,勸阻、撲滅野外危險用火6起,排除危險火源2起,發現上報病蟲害3起、派出處理2次,發現野生動物3起,解決上報系統操作各類問題19個。實現了規范、實用、便捷、高效的管理。
嵐皋縣農林科技局通過天保工程云平臺+手機+護林員的模式,不僅賦予了智能手機新的使命,而且為進一步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模式拓展了思路。并多次通過對生態護林員進行業務培訓,培養出了一批懂業務、能吃苦、素質高的生態護林員,通過護林員帶動,提了高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保護意識,讓保護森林資源的方式從被動變為主動。實現森林了資源分塊管理。在處理農林業突發性事件更具有靈活性和機動性。嵐皋縣天保工程云平臺極具開發性和利用性,可開發運用在各行業各領域,且在“互聯網+”模式下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