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崔世芳 文/圖)在嵐皋這座以土特產聞名的旅游縣城,臘肉似乎并不稀奇,在農村,每逢臘月間,家家戶戶都會殺豬熏制臘肉,以備來年食用。農村熏制臘肉原本是為了易于存儲,沒想到今日竟成為城里人熱衷饗用的風味美食。
家住嵐皋縣民主鎮的王會梅有個拿手絕活——熏制臘肉。在外面打工幾年,她陸續從家里帶了不少臘肉到打工城市,分享給那里的姐妹們,看到城里人對臘肉的喜愛,王會梅動起了“歪腦筋”,她讓家人將臘肉郵寄過去,自己小范圍零售給伙計們,價格不高,大受歡迎。
王會梅回鄉后,想借著脫貧攻堅契機幫助更多家鄉人勤勞致富,也想創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臘肉品牌,讓更多城里人吃到自己親手做的臘肉,讓外出打工的姐妹們隨時能吃上家鄉味道。
說干就干,去年初,王會梅不再出門打工,在離家不遠的集鎮上租了個店面,經營起臘肉、蜂蜜、干菜、豆腐乳等農家土特產。
“開始我沒想到賺錢,只想著試探一下市場,如果臘肉能賣出去,我就繼續做下去!”說起剛開始創業時的顧慮,王會梅恍如昨昔。
“當第一單生意做出去的時候,我激動得熱淚盈眶,原來打工時認識不少客戶,有一個朋友從網上訂走了一批臘肉,她從微信上給我支付過來840元錢,我當時都不知道怎么接收,怎么取出來用!”那時候只有小學文化的王會梅很自卑,很怯懦,但是看到有生意了她就有了力量,義無反顧地堅持了下來,如今的她,談笑自若,舉止嫻雅,接待任何人都親切隨和,這或許就是“臘肉西施”的成長蛻變吧。
三句話不離本行,“臘肉西施”談的最多的還是她的臘肉:“我這個臘肉之所以這么快就打開市場,關鍵還是靠質量,每到下半年,我都會到農村去預定土豬,等到宰殺的時候,現場查看,當時就買回來自己熏制,一定要本地土豬,沒吃過一點兒飼料喂出來的草豬、糧食豬,買回來后經過毛皮清潔、香料腌制、香草烘烤等程序才能做出地道的臘肉,尤其是腌制過程,我經過反復試驗,一定要用純正的二鍋頭才能讓臘肉更香,更耐放,光香料都幾十種,有的人說我賣的稍貴一些,那是我腌制臘肉的成本高了些,每年光腌制臘肉就要耗費我不少功夫,不少精力,這不,你們看看成品!瞧得出來這是豬身上的哪塊兒肉嗎?”,我們被她的表情吸引了,好奇地拿起那塊包裝好的豬肉左看右看不得其解。“哈哈哈,這是豬頭肉!你們看不出來吧?一般的豬頭肉可上不了這個顏色呢,瞧瞧,多漂亮!”看著自己精心熏制出來的寶貝,她的眼里滿是寵溺。
前不久,民主鎮婦女創業孵化基地開始招商,作為年輕婦女創業代表的王會梅將自己的店子搬了進去,經過縣婦聯領導的多次號召和培訓,她理解了“一人富要帶動他人富”的精神內涵,也掌握了帶動鄉親們勤勞致富的方法,如何讓自己的小店給更多人帶來利益,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成了她格外上心的事情。
“我的店子就是賣土特產的,想來想去就是想著能招收幾個工人,幫我收購土特產,下半年再幫我買豬肉做臘肉,后來我老公說要做就做大,剛好趕上好政策,于是我們商量著成立一家公司——雙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五一村流轉土地建立一所生態茶園,打造一片香椿示范園,目前土地使用合同已經簽下來了,后續工作正在逐項落實,經過這么一調整,我們在縣人社局、縣婦聯主辦的‘促就業·助脫貧’人才交流會上就提供了36個工作崗位,都是對貧困戶優先錄用,對文化程度也沒有過多限制……”
看到他們提供的就業人員名單,有網絡主管1名、門店導購員1名、銷售部經理2名、銷售員10名、采購部經理1名、茶園主管1名,苗木管理員20名,都是本地戶口和貧困人口優先,不禁為他們的規范化、精細化的服務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