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雀東南飛”,到不再做“遷徙的候鳥”,近年來,嵐皋縣無數經歷了寒窗苦讀的大學生,懷揣夢想,紛紛返鄉,興起一股創業潮。
前幾天,嵐皋縣大雨滂沱,藺河電站庫區湖岸,一名年輕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單臂掛在巖壁上,用一只手為養魚的網箱解錨繩。他叫鄒鵬,今年31歲,土生土長的嵐皋人。
6年前,鄒鵬從西安歐亞學院畢業后毅然回鄉創業,建起一座標準化網箱養魚基地,如今年產值超過100萬元。鄒鵬告訴記者:“大城市好是好,但不是咱的家鄉,我不想再做遷徙的候鳥。”
養魚是個辛苦的活兒。生產期主要在夏季,每天要在火紅的太陽下、潮熱的水面上,蒸烤七八個小時,種草、扛料、喂魚。出產期主要在冬季,為了取魚、清網、補網,經常要迎著凜冽的寒風,下到冰冷刺骨的水中,一泡就是幾小時。如今,鄒鵬不僅過上了穩定、富足的生活,而且還常常沉醉于清波流水、魚翔鷺飛中。
近年來,嵐皋縣加強對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扶持。采取貼息貸款、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創業孵化等方式。高校畢業三年內自主創業或合伙創業的,分別最高可享受10萬元和50萬元全貼息貸款。免費對有意愿創業就業大學生提供水暖、廚師、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并提供食宿補貼。對進入孵化基地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給予7200元租金補貼、2000元創業補貼。高校畢業生創辦實體3年以上的,還可獲得各類補貼12200元。目前,全縣已累計向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發放小額擔保全貼息貸款80筆707萬元,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技能培訓1000余人次,創業培訓(SYB)150人。
孟石嶺鎮幼兒園園長張超,從安康師范學校幼教專業畢業后,回鄉創辦了鎮“黃庭幼兒園”。在創業初期,張超白天和工人一起挖土方、抬石頭、扛木料、砌坎子、挑灰漿、背水泥、裝水電,晚上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籌錢。那時,他背上被水泥和汗水浸蝕后,不知脫了多少層皮;幾次累得昏倒在運木料路上和建筑施工地;手指頭被攪拌機碾破,曾做過植入肚皮寄養術……如今,總投資300多萬元的幼兒園,接納娃娃200多人,解決了全鎮“入托難”問題。
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劉華感觸地說,大學生知識面廣,頭腦活,接受新鮮事物快,如果能夠吃苦受累,做起生意來,都能獲得成功。
嵐皋縣天音電子科技公司總經理黃艷,雖然創業橫亙著資金、技術和市場方面的重重大山,但誠信卻是最大的金字招牌,曾讓她一次次起死回生。8年前,這位女大學生幾經周折,辦起了電腦組裝銷售門店,白天店里忙,晚上忙學習,深夜忙家務。
有一次,10多個客戶向她反映電腦自動關機問題。經黃艷檢修后發現,原來是電源系統出了問題。于是,她從西安進回120套電源設備,但是,若全部更換就意味著自己要虧損24萬元,若不換,客戶就要蒙受損失。怎么辦?她陷入到糾結之中。最后,為了誠信,她停下所有訂單,集中精力和資金為客戶更換問題主機,贏得了客戶高度贊揚。此舉她雖然損失慘重,但卻贏得客戶的信賴。前來買她電腦的單位和個人也越來越多,黃艷和她的“天音”更是在嵐皋走紅。
嵐皋返鄉創業大學生,一改“單打獨斗”,紛紛“抱團發展”,開辟網上銷售市場,注重生產創新,采取“公司+農戶(個體)”經營模式,涌現出一批像鄒鵬的“無底鮮魚運輸船”、余水平的“豬-沼-菜”半自動循環生產鏈、李停剛的“大改小收入增倍蜜巢”等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