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段祖華 楊富琨)“我有50畝公益林,27畝退耕還林,還種了8畝柑橘,在加上護林員差事,一年近兩萬塊收入。”前幾天,談起生態建設帶來的收益時,嵐皋縣大道河鎮月池臺村貧困戶馬銀春侃侃而談。
位于巴山腹地的嵐皋縣,森林覆蓋率78.6%,有林地230萬畝,90%以上貧困人口分布在林區。林區既是生態建設的主戰場,又是貧困戶居住的主陣地。為實現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嵐皋縣在實施公益林生態補償、退耕還林、天保工程中,探索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契合點,用好用足用活生態保護建設補償資金,讓生態環境助推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在生態扶貧中,嵐皋縣創新生態補償扶貧方式,把600名貧困戶戶主就地轉化為當地護林員,每年按人均5000元標準發放管護費,增加家庭收入。并對護林員聘用實行動態管理,規定護林員脫貧后退出護林工作,由其他貧困戶接替擔任,解決就業和增收難題。同時創新護林員管理機制,將互聯網現代信息技術與天保管護相結合,研發了天保云平臺,提高生態林的管護效果和護林員管理成效。
作為嵐皋縣生態脫貧“主角”的林下經濟,以“五園”建設為核心,開發出林下魔芋、林下養蜂、林下畜禽、林下中藥材、林下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帶動全縣培育速生林、核桃、生漆、茶葉、苗木花卉等現代農業示范園12個,發展林下產業大戶1640戶,培育農林場主115個。“生態建設不僅可以帶來就業機會,還能留下一筆豐厚的綠色增值資產,既輸血也造血。”嵐皋縣農林科技局長周春棟說。
目前,嵐皋縣獲得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家庭7371戶,實施退耕還林貧困家庭1.02萬戶,兌現到貧困戶的各類生態補償資金1256萬元,1885戶6146人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