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富琨 汪珍 肖娟)秋雨淅淅,嵐皋縣堰門鎮隆興村的牛背梁上,時不時響起哞哞哞的牛叫聲。循聲走去,土雞在山林間啄食,肉兔在籠網里靜臥,一派火紅的綠色養殖景象。
勃勃盛景出自“牛老板”盧升高。2013年2月,在煤礦務工二十年的盧升高返鄉創業,決定在“牛背梁”上開辟養殖天地。經過一年的修路、通水、建廠房,注冊了嵐皋縣升高畜牧養殖有限公司,成立了升高畜牧現代農業園區,利用豐富的山林資源,發展林下養牛、養兔、養雞。
萬事俱備后,盧升高組建堰門鎮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薪從楊凌聘請一名養牛和養兔專家。“我不僅自己養,還帶動周邊貧困戶養。”盧升高介紹,2014年8月他從外地購買50頭牛后,由園區和周邊貧困戶養殖。雙方約定:農戶認領種牛,每頭預交1萬元押金,公司免費配種,牛仔長大后公司回購,待種牛不能繁殖后公司收回,押金退還農戶。養兔和養雞基本按照這種模式。
青山綠林富硒水,促使升高農業園區日臻成熟。盧升高介紹,公司采取園區+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生態循環模式,養殖規模連年翻番。“我們收購農戶的秸稈后,做成有機飼料,用于園區和合作社農戶喂養牲畜,產生的糞物歸總利用,干糞通過干發酵轉化成有機肥供應給合作社農戶,稀糞通過厭氧轉化成沼液用于園區供電,沼液用于種植農作物,這樣一個循環鏈條真正實現了物盡其用。”
蔡維學是隆興村一名貧困戶,時刻想發展產業卻總是怕不賺錢。在村支部書記盧在培幫助下,和升高園區達成認養10頭牛的協議。“公司給牛配種后,現在發展到20頭,再養兩年后能賣個20來萬,買房子的錢不愁了。”蔡維學說,他還把玉米桿、薯藤、青草賣給升高農業,一年能額外收入1000多元,現在不花本錢、不要技術、不愁銷路就能賺錢。
養牛是一個長期項目,兩三年內無法見到收益。養兔和養雞只需兩三個月,就能就地生金。長短養殖項目結合,實現了升高農業園區和周邊貧困戶年年有收入。盧升高估計,目前養牛160頭、養兔4000余只、養雞1000余只,將實現園區產值50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年增收超過1萬元。
如今,盧升高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嵐皋山青水秀,政府幫扶力度又大,發展養殖業是黃金時期。”嵐皋縣農林科技局副局長、園區辦主任丁勝利介紹,除了升高農業外,全縣建設了明富魔芋、綠水漁業、龍安茶園等多個園區,發展蔬菜1100畝、魔芋1萬畝、茶葉1.08萬畝、獼猴桃500畝,實現了“以園區帶動農民脫貧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