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 (通訊員 呂雷 王晟杰)走進嵐皋縣宏大村,遠遠看見一座座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幾縷青煙裊裊升起,點綴在青山綠水間,像極了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村里人的熱情,奔放豪氣的摔碗酒、香氣撲鼻的吊罐肉,無一不給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年來,嵐皋縣宏大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休閑鄉村旅游,以“企業引領、大戶帶頭”模式,引導農戶參與三產融合,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促進美麗鄉村三產融合走上新臺階。
加快土地流轉,打造農業觀光園
“原來我們屋里的地都撂荒了,曾老板把地流轉了種厚柏,我們收土地流轉金,還能在園區務工,在家門口都能掙錢了。”宏大村村民馮振武告訴記者。
宏大村全村1475人,常駐人口只有735人,近一半的勞力常年在外務工,兩千多畝耕地因無人耕種撂荒。宏大村通過引進企業大戶,對閑置土地進行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厚柏、烤煙、獼猴桃現代農業觀光園。
馮振武口中的曾老板叫曾永新,2013年開始在宏大村種植厚柏,成立了宏大村厚柏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共有30多戶貧困戶,馮振武家流轉的土地面積最大,每畝230的流轉金,加上在園區務工的工資,一年下來就有3萬多的收入。
通過“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讓貧困戶用土地入股參與分紅,農戶優先在園區務工,既充分利用了閑置耕地,農村剩余勞動力還能在經濟園務工掙錢。
依托“綠水青山”,發展鄉村休閑游
宏大村地處南宮山腳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個典型的靠山吃山的村子,農民想要脫貧致富,還得在身后的大山上下功夫。
南宮山實施開發以來,宏大村立足長遠準確定位,結合一村一品,把旅游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結合移民移民搬遷,打造休閑旅游新村。2015年,宏大村招商引進企業入駐,投資500余萬元,打造巴人風格鄉村旅游綜合度假山莊,帶動貧困戶發展漁家樂、農家樂、農家賓館,吸納貧困戶就業,銷售本地農副產品。
“我們這固定的有8個人,節假日游客多忙不過來,經常會臨時請人,都是優先請貧困戶。”巴人部落老板曾廣和告訴記者。家住宏大村三組的李靜在巴人部落當服務員,爸媽在家種菜,長期給巴人部落供應,家里人都成了勞力,一年下來就能脫貧。
應用“景區+企業”、“景區+貧困戶”、“企業+貧困戶”等模式開展旅游扶貧,以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為載體,把鄉村生態資源融入鄉村旅游,以旅游項目帶動扶貧,鄉村旅游讓村民的錢袋鼓起來。
強化工作措施,三產融合上臺階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宏大村有土地資源、有基地支撐、有區位優勢,如何利用好三產均衡這一良好的條件基礎,讓鄉村更美更富,是宏大村一直思考的問題。
結合村情實際和產業基礎,宏大村制定了《關于加快促進三產融合,打造美麗鄉村的實施方案》,合理規劃了農業園區、農副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三產共進的發展布局。積極引導經營主體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大力發展富硒農業,圍繞涉旅農產品開發,建立農副產品加工廠,增加產品附加值,引進龍頭企業,打造巴人民俗村落,帶動群眾發展鄉村游,打響巴人民俗游品牌。
通過一系列措施,宏大村形成了政策積極引導、村民主動參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濃厚氛圍,有效地促進了三產有機融合,帶動了全村經濟發展。截止2016年6月,宏大村共有農家樂、農家賓館21家,解決貧困戶就業600余人,接待游客近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5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