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縣積極探索“社區+景區”帶動脫貧模式,在旅游景區輻射范圍內建設安置點,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可持續”,這一做法受到新華社關注?h委書記周康成、縣委副書記唐培安參加采訪活動。
4月8日,新華社采訪組先后走進南宮山鎮搬遷安置社區、巴人部落、龍爪子水上樂園施工現場,與安置戶、業主進行深入交流,詳細采訪了搬遷戶搬遷前后生產生活、就業情況以及全新生活帶來的新變化,同時表示要將嵐皋縣“社區+景區”帶動避災扶貧搬遷戶脫貧模式推廣出去。
近年來,嵐皋縣委、縣政府緊緊依托五大景區,實施農村社區化管理,探索出了社區+景區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新路子。“十二五”期間,累計建設集中安置點89個、搬遷8741戶25378人,脫貧3.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0.26%。其中,在旅游景區輻射范圍內建設安置點20個,搬遷群眾2015戶6569人。城鎮人口大幅增加,推動了城鎮產業的發展,刺激了城鎮消費的增長。
同時,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可持續”的避災移民搬遷安置目標,在五個人口集中片區周邊大力發展魔芋、茶葉、山藥、中藥材等特色農業園區及綠色循環工業園區。“十二五”期間,縣年接待游客總量從208.4萬人次增長到36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從8.96億元增長到19.38億元,占GDP的比重從18%增長到28.5%。2015年,全縣已有魔芋、苦蕎、茶葉、臘肉、蜂蜜、山野菜、火山米等富鋅富硒旅游商品50余種,涉旅企業200余戶,賓館飯店(農家樂農家賓館)144家、床位1974張,旅游直接從業人員7100人,間接從業13000余人,旅游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達到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