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嵐皋縣藺河鎮和平村,進村公路邊的一片田地里,十幾個村民正滿頭大汗地忙碌著。他們種下的并不是普通農作物,而是中藥材百合。
和平村地處高山,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等作物生活。今年年初,為了幫助群眾找到合適的增收產業,包村干部和村干部牽頭,自籌30萬元資金,試種50畝百合,為村民增收致富充當“探路人”。
試種百合,土地是大問題。經過和村民溝通協商,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成片發展。流轉后土地由村上統一管理,村民仍然在自己的地里干活,不僅能拿到流轉費、領取務工工錢、學到種植技術,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種植百合,轉變發展觀念,達到自行發展目的。
百合怎么會在和平村種起來?村支書劉興意介紹,在一次和朋友聊天中,得知種植百合利潤可觀。隨后通過網上查詢、咨詢專家、實地考察,了解到和平村土質好,水源充足,非常適合種植百合,于是就和鎮村干部商議發展百合。
沒有種植經驗,如果盲目規模種植,一旦虧損村民肯定承受不起。于是,他們就聯合包村干部和村上產業能人,籌集30余萬前期資金,購回50畝百合種,回村進行試種,一方面看看種植效益到底怎樣,另一方面起個帶頭示范作用。
村支書劉興意說:“百合在我們村上種植,如果經濟效益高,比我們用嘴巴去宣傳,磨破嘴皮讓農民種植的效果更好,所以我們先試種。”按照預期,每畝投資8000元左右,純收入8000到10000元。種植效益好的話,是一個最佳的無聲宣傳,村民肯定會轉變觀念借鑒發展。
藺河鎮財政所長儲德佑,是包聯和平村的干部之一。“種植百合,要求土質疏松,深耕細作,我們這里的水資源充沛,而且富含硒元素......”見到儲德佑時,他正在地里耐心地給村民講解種植技術。
“如果我們試種成功,下一步就帶動全鎮種植2000畝,再引資辦一個加工廠。種植過程中,我們也在探索自己的技術,現在基本掌握了要領。預計秋季就開始大量種植,實現帶動人均增收千元的目的。”儲德佑說。
目前,和平村已經和蘭州一家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正在聯系該公司前來發展百合種植基地,建設特色產品加工廠,不僅產量會大幅增加,而且銷路有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