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學康 黃義
九月的漢陰,秋意漸濃。在鳳凰山隧道施工現場,機器轟鳴聲中,施工隊長老陳擦了把汗:“多虧巡查組上周指出的污水沉淀池隱患,現在整改好了,咱干活心里踏實!”鄰近鳳凰山隧道的城關鎮五一村河道邊,村黨支部書記黎亮蹲在岸邊,望著清澈的溪水直感慨:“以前村里污水管網不完善,部分污水進入河溝,夏天熏得人不敢開窗,現在你看這水里的小魚游得多歡。”

△ 漢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領相關部門主動上門,對接硅靶項目,梳理出立項、用地、環評等7個堵點,協調相關部門開通“綠色通道”,從立項審批、廠房建設到完成生產運營,僅用4個月時間,較常規周期縮短了半年
這些細微變化,都指向漢陰縣三年前針對基層治理的一項工作創新——八部門周輪值巡查機制。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漢陰縣用一套“周調度、跨部門、管閉環”的工作法,破解了基層治理中長期存在的職責交叉、效率低下、監管缺位等痛點,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從“各管一攤”到“協同會診”破壁壘
“廖隊長,您是自然資源局的,咋查起安全生產?”9月10日,漢陰縣自然資源局監察大隊副隊長廖凱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棚改項目的安全生產問題。面對筆者的疑問,他翻開巡查筆記,“現在我們八部門輪值,每周一個牽頭單位,帶著關聯部門一起查,安全生產、生態環保都是必看項。”

△ 八部門召開輪值工作會議
這正是漢陰縣破解“部門壁壘”的關鍵一招。過去,基層治理常陷入“各掃門前雪”的困局。環保查污染不管安全,應急管安全不問生態,林業檢查不管河道,水利執法不管違法占地,企業疲于應付多頭檢查,問題卻因職責交叉久拖未決。2022年,漢陰縣整合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發改、林業、農業農村、住建、水利等8個重點部門,建立周輪值巡查機制——每周由一個部門牽頭,統籌其他部門組成“1+N”專班,圍繞項目建設、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等領域開展“全科體檢”。
“就像醫生會診,內科看指標、外科查外傷,各展所長才能找準病根。”周輪值牽頭部門市生態環境局漢陰分局副局長謝剛介紹。正如“疾在腠理”,提前介入,把問題從隱患階段解決,減少問題整治成本、提升問題整治成效。在S213鳳凰山隧道項目工地,輪值單位縣應急管理局聯合生態環境分局,既查施工揚塵污染,又核安全防護措施,還協調解決周邊群眾噪音訴求,確保工程提前半年貫通;在縣城老舊小區改造現場,住建部門牽頭,自然資源、經貿科技、移動運營商等部門同步檢查違建拆除、消防通道設置、弱電入地等問題,避免了“改完路面拆違建”的反復折騰。

△ 漢陰縣城全景
從“單兵作戰”到“系統攻堅”聚合力
“以前村上污水問題,環保部門只能督促鎮村治理,治本得改管網,可錢誰出?職責權限在誰哪兒?”謝剛回憶起2024年五一村的問題,仍感慨不已。當時巡查發現,該村安置點三格化糞池運行不規范,污水經常直排溝渠。若按舊模式,環保部門只能責令整改,但管網建設涉及屬地鎮政府和水利、農業農村等多部門,推進緩慢。

△ 縣生態環境部門統籌水環境治理資金800萬元用于鋪設五一村11公里污水管網
如今,周輪值機制讓問題解決駛入“快車道”。巡查組當場召集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財政等單位聯合會商,3天內拿出方案,生態環境分局統籌水環境治理資金800萬元,鋪設11公里污水管網,將安置點污水接入主網。從問題交辦到竣工通水,僅用5個月時間。
這種“一次巡查、多域覆蓋、多方聯動”的模式,讓基層治理從“碎片化”轉向“系統化”。在漢陰,八部門不僅共享問題清單,更共建數據平臺,國土調查云系統、無人機巡查、在線監測設備全部實現共享,責任追溯具體到人。

△ 輪值單位巡查漢陰縣鳳凰山隧道施工揚塵污染防治情況
三年來,共發現問題280個。其中,33個問題已立行立改,247個問題通過交辦處理,已完成整改233個,整改率達94%,14個正在整改的問題已被列入了周調度計劃,對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定期“回頭看”,落實閉環管理,杜絕了“一交了之”。
從“多頭檢查”到“精準護航”解企憂
“以前每月要迎接十來次檢查,最多的1天迎接過5次,現在倆月來一次,還帶著解決方案!”陜西永豐特種紗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軍的話,道出了企業的真實感受。過去,企業最怕檢查,今天環保查排污,明天應急查安全,后天市場監管查質量,這個單位剛送走,下一個單位又來了,根本無法安心搞生產。

△ 縣應急管理局牽頭對安康亞倫包裝有限公司建設項目進行巡查
八部門周輪值機制推行后,這種情況徹底改變。輪值單位牽頭制定“綜合檢查清單”,一次上門檢查便涵蓋安全生產、生態環保、消防應急等各類事項,檢查結果共享并互認。更讓企業驚喜的是,巡查組從“挑刺者”變身“服務員”。星耀聚源科技年產1200噸半導體硅靶項目落地時,縣經貿局輪值期間主動上門對接,梳理出立項、用地、環評等7個堵點,協調7部門開通“綠色通道”,從立項審批、廠房建設到完成生產運營,僅用4個月時間,較常規周期縮短了半年。“從簽約到投產,政府比我們還急!”企業負責人顏瑞坦言,這樣的服務讓他們扎根漢陰的信心更足。

△ 縣住建局牽頭對黃龍金礦路旁亂占林地搭建建筑物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巡查
為避免“重檢查輕服務”,漢陰縣還動態調整巡查頻次。今年7月起,巡查從“每周一次”改為“每兩周一次”,結合季節特點制定重點清單,夏季查防汛、冬季查供暖、招商季查項目落地。企業普遍反映:“檢查少了,但服務更實了,我們有更多精力搞生產、抓創新。”
“推行八部門周輪值機制,核心是破壁壘、聚合力、辦實事。”機制運行以來,全縣安全事故下降37%,信訪量減少42%,重點項目進度提速28%,用“小機制”撬動了“大治理”。
△ 縣自然資源局牽頭對城關鎮長窖村建筑垃圾堆場進行巡查
從“各管一攤”到“協同會診”,從“單兵作戰”到“系統攻堅”,從“多頭檢查”到“精準護航”,漢陰縣的實踐證明,基層治理的創新,關鍵在打破部門壁壘、激活協同動能。當“周輪值”架起政企“連心橋”,當“一起干”練就干部“真功夫”,縣域高效能治理的新路徑將越走越實。
(本版圖片由漢陰縣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