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十月,走進漢陰縣城關鎮三元村,文化廣場上載歌載舞的歡聲笑語撲面而來;圖書閱覽室內,是村民們靜心閱讀的專注神情,村史館里人們正凝視著件件舊物,回望鄉村變遷走過的漫漫長路。這個曾經文化基礎設施嚴重匱乏的村莊,如今已構建起覆蓋全民、多元參與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從文化貧瘠到精神富足的華麗轉身。
基礎設施從無到有,文化陣地全覆蓋
三元村距漢陰縣城僅2公里,下轄11個村民小組,共有923戶2732人。2017年,隨著國家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三元村被確定為安康市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村,迎來了文化發展的重大轉機。村“兩委”班子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確立了“文化立村、文化興村、文化強村”的發展戰略,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先導性工程。經過多年持續投入,累計投入文化建設資金近400萬元,建成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如今的三元村,室外活動區擁有遠程教育文化廣場、標準化籃球場和百姓大舞臺;室內活動區則配備了藏書5000余冊的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等特色空間。2019年,該村籌資45萬元建成全縣首個村級村史館,通過“三元由來—農耕文化—歷史變遷—榮光印記”的展陳主線,系統展示村莊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底蘊。
品牌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惠民潤心田
近年來,三元村立足村民實際需求,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群眾歡迎的文化品牌活動。“愛我三元”鄉賢茶話會構建了共建共享平臺,每年定期邀請本村黨員、脫貧標兵、能人賢士、致富帶頭人等圍繞鄉村發展深入交流,近年來收集的126條意見建議中已有38條被納入村發展規劃。“文化三元”使者行動激活了文化傳承活力,由32人組成的文化使者團隊深入整理民間故事24個,恢復傳統節慶活動3項,編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8個。“健康三元”農民趣味運動會已連續舉辦七屆,參與面從本村村民擴展到周邊多個村莊,成為區域性文化盛事。第七屆運動會參與人數突破500人,年齡最大的參賽者78歲,最小的僅6歲,真正實現了全民參與。“文明三元”道德模范評比樹立了價值導向,通過完善的道德評議機制,已評選出“孝義之星”“孝義之家”“好婆婆”“好媳婦”“道德模范”等各類先進典型186人次。
機制創新激發活力,文化治理見成效
三元村創新組織機制,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持續健康發展。該村構建了“黨建引領+文化理事會”治理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文化理事會,吸納鄉賢代表、文藝骨干、產業帶頭人等21人擔任理事,實現文化事務的民主決策和科學管理。同時,通過“內育外引”方式,構建了“專業人才+志愿者”服務隊伍。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選派文藝骨干到漢陰縣文化館進修學習;另一方面柔性引進縣內外文化專家擔任藝術顧問。組建了80余人文化志愿服務隊,年均提供志愿服務860小時。創新“一心兩加三融合”運行機制,推動文化服務與基層黨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深度融合。在這一機制下,三元村成立了茶文化產業協會、旅居康養暨和美鄉村協會文化提升組等特色組織,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結碩果
三元村積極探索“文化+”融合發展路徑,不斷拓展文化服務的外延和內涵。在“文化+鄉村治理”方面,將文化服務融入鄉村治理全過程,通過修訂村規民約、推動家風家訓建設、開設“道德講堂”等舉措,使矛盾糾紛數量從2016年的年均18起下降到2024年的3起。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充分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推動文化創意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茶葉合作社引入文化元素,開發“三元茶藝”表演;旅居康養協會組織廚藝大賽和文化培訓;村集體公司開發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有效拓展了村民增收渠道。如今的三元村,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達到100%,8個村級文藝社團活躍在城鄉舞臺,6個常態化文化品牌活動深入人心。這個曾經的“文化荒漠”已蛻變為“精神綠洲”,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鑒價值的實踐樣本。
三元村的實踐充分證明,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當文化的種子在鄉村沃土中生根發芽,必將綻放出絢麗的發展之花,結出豐碩的惠民之果。這個秦巴山區的陜南小村,正以其生動的實踐,書寫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精彩答卷,為廣袤鄉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