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文婷 徐歡)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脫貧人口及低收入人口就業增收,漢陰縣積極謀劃以工代賑項目,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提升村容村貌。
新年伊始,漢陰縣蒲溪鎮先鋒村以工代賑示范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景象。擋墻砌體作業區,工人們正嚴格按照施工標準,將一塊塊磚石壘砌成堅固的擋墻,確保工程質量;而在另一側的基礎開挖區域,挖掘機正在高效作業,為后續的道路硬化和水利設施建設打下堅實基礎。該項目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項目建成后也將極大改善村內交通條件,美化村容村貌,為村民生產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許多村民積極參與工程建設,既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又通過勞動獲得了可觀的收入。
“從去年8月25日開工以來。我一直在這里做小工,我年齡大了,在外面也找不到其他的活干,在本地每天能掙到150塊錢,我很滿意了。”今年65歲的漢陰縣蒲溪鎮先鋒村村民李忠業開心地說。
據了解,先鋒村以工代賑項目,可帶動先鋒村周邊群眾160余人務工增收,人均增收1.1萬元,該項目于今年4月底達到交付條件。
在漢陰縣觀音河鎮,說到以工代賑項目,村民們無不交口稱贊。為解決每年夏季強降雨給當地群眾生活和獼猴桃產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觀音河鎮實施重點工程配套以工代賑示范項目,新建渠道9千米,河堤2.2千米,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平方公里。項目總投資650萬元,項目建設期間170多名農戶通過就近就業發放勞務報酬210萬元。
通過“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觀音河鎮把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與助力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有機結合,鼓勵當地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并組織務工技能培訓,在獲得勞務報酬、學習一技之長的同時,也為群眾走向更加美好生活注入了強心劑。
“我干了四個多月,掙了兩萬多塊錢。現在河堤、水壩和水渠都修建好了,下雨天也不怕大水沖進田里了,步道也修好了,早晚可以在這個步道上逛一下,像生活在公園里一樣!”看著村里的新面貌,觀音河鎮水田村村民陳昌立有感而發。
近年來,漢陰縣按照“務工是手段,賑濟是目的”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增強群眾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把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與助力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有機結合,推行“以工代賑 國企帶鎮村”模式,該經驗做法在全國以工代賑推進會上交流發言,被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時期以工代賑工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