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陸青波 通訊員 成濱
11月的漢陰縣蒲溪鎮盤龍村,漫山遍野的桃樹枝丫格外茂盛,千畝桃林正值冬季果園管理的關鍵時期,村民們正在桃園中來回穿梭忙碌,進行除草、剪枝、涂白等一系列冬季管理措施,把樹枝上多余的枝條修剪掉。
“這個剪枝樹樁不能留長了,留長了明年會發更多沒用的枝條。這兩個枝條太近了,剪掉這邊的,可以調整樹形,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注意安全,年齡大了的不要爬上樹……”顏顯琴穿行在桃林間招呼著工人。
顏顯琴是漢陰縣蒲溪鎮盤龍村黨支部書記,市縣鎮三級人大代表。從村文書、村黨支部副書記到村黨支部書記,顏顯琴一干就是27年。在她的帶領下,盤龍村原先的千畝“撂荒地”變成了集體增收和個人致富的“桃花園”,逐步發展起露營基地、研學基地等全新文旅業態。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在他們眼里,這一切,都離不開“桃子代表”顏顯琴。
“我年齡大了,在外面掙不來錢,自從村上栽了桃樹,每年在村上務工掙錢,桃花開了游客來了還能賣些土特產,一年下來還有一萬把塊錢的收入。”盤龍村村民謝秀元對顏顯琴贊不絕口,“能干、對人好,自從她當了支書,我們村子變化非常大。”
盤龍村全村轄20個村民小組,共1066戶3324人。2018年之前的盤龍村一窮二白,村里90%以上的年輕人外出務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山上山下好田好地到處荒蕪,沒人耕種,村上沒有主導產業,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
為改變這一狀態,在顏顯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人大代表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發展產業。借助“三變改革”東風,會同盤龍村“兩委”、本村人大代表,積極嘗試,大膽創新,成立了漢陰縣首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以農村“產改”和“三變”為抓手,以壯大村集體經濟和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確定紅桃為村里的主導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采取“集體建設、專業運營、農民分利”的模式著力打造集種植、養殖、觀光、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十里桃花、三生盤龍”的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田園綜合體,持續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漢陰“樣板”。
如今的盤龍村,村民通過種植桃子找到了致富方向,小桃樹結出了“致富果”。到目前為止,盤龍村合作社已種植紅桃1100畝、水果大棚200畝、栽桑410畝。盤龍村桃花谷被正式命名為國家AAA級景區,新的桃園觀光步道、觀景平臺、太空艙民宿、讀書嶺特色民宿等配套設施逐步建成,逐漸走上了農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致富路。
2024年,盤龍村被評為省級桃園有機示范種植基地,并成功獲得農產品“有機+富硒”雙認證。以花為媒,以果為介,連續4年舉辦桃花旅游周和紅桃采摘活動,帶動其他農副產品的銷售,目前已有10多種旅游業態入駐。“通過發展桃樹產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來賞花的游客越來越多了,我們村上有農家樂、民宿,初步形成了吃、住、游一體化發展模式,讓我們的群眾增收致富了,帶動了我們村的發展。”顏顯琴介紹說。
作為人大代表,顏顯琴不僅在田間地頭勞作,負責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務,還認真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積極與群眾溝通聽取民意,為村子里的發展找到更好的出路。
為化解基層治理難題,盤龍村利用漢陰縣推行的“兩說一商”工作機制(即干部說法說政策、群眾說事說心聲、大事要事民主協商),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顏顯琴就組織村民召開院落會,推動問題在村內得到妥善化解。
一群人,幾條板凳,大伙兒圍成一團,圍繞修建產業路的院落會進行商議。“土地流轉、修補馬路、修河堤,村上有啥事都會經過院落會來商量,把老百姓都召集到一堆聽聽意見,老百姓很滿意,也很贊成。”盤龍村村民劉忠秀說。
盤龍村以院落會的形式架起一座座與群眾良好溝通交流的橋梁。履職以來,顏顯琴梳理匯總群眾意見建議30余條,先后在市、縣人代會上提出的《關于規范管理城鄉旅游示范村強弱電線路的建議》《關于支持漢陰縣蒲田路提等升級改造的建議》《關于解決蒲田路亮化的意見建議》等建議得到落實解決,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誓言。
“如今村上民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人大代表和選民的關系更密切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間也沒有距離,在開展工作、處理各類的矛盾糾紛時都相互地配合,這是一個雙贏。”顏顯琴表示。
在顏顯琴任村黨支部書記和人大代表的幾年時間里,盤龍村先后獲得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陜西省第三批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村、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等榮譽。同時,創建運行了漢陰縣唯一一個全是婦女的人大代表聯絡站,連續兩年獲得縣優秀人大代表聯絡站表彰,個人也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優秀市代表等殊榮。
“接下來的規劃就是把桃園打造成智慧化的桃園,做現代農業,以桃園為契機,把全域鄉村旅游做好,助推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顏顯琴對盤龍村未來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