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祝志山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漢陰縣觀音河鎮的獼猴桃產業園內,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果農們忙碌的身影在田間穿梭。
自2017年,觀音河鎮便開始了獼猴桃的種植。起初,這一產業由各村集體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集體發展。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在人工、肥料、花粉等方面的投入也隨之增加,這不僅給合作社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也使得管護工作變得日益繁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觀音河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提出了“反租倒包”的創新模式,旨在打破束縛,激發產業發展的新活力。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將已經開始掛果豐產的獼猴桃產業園,從合作社反租給農戶,由他們負責管理和采摘并獲取收益。這樣不僅提升了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還有效克服了村集體合作社在種植管護方面的短板,如成本高、質量低、勞動力缺乏等問題,為產業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
去年,觀音河鎮義興村黨支部書記王詩偉積極響應號召,帶頭承包了10余畝的獼猴桃園。在鎮技術員的統一指導下,有效地解決了種植管護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并通過科學管理,確保了獼猴桃的優質高產。最終,這些獼猴桃由鎮屬國企公司兜底收購。這一成功案例,極大地鼓舞了其他農戶的信心,也證明了“反租倒包”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觀音河鎮通過“反租倒包”模式,進一步科學統籌規劃鄉村產業,完善產業鏈,推動產業強鏈延鏈補鏈為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推行“反租倒包”模式過程中,觀音河鎮還注重提升農戶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通過組織“田間課堂”現場教學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戶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確保獼猴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該鎮還積極與市場對接,拓寬銷售渠道,確保農戶的勞動成果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目前,觀音河鎮7個村共發展獼猴桃3000余畝,其中800余畝已經掛果。在“反租倒包”模式的推動下,全鎮已有50余戶農戶承包了120余畝的獼猴桃產業園,年均戶增收達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