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培 唐小明
隆冬時節,走進漢陰縣澗池鎮新華村,批量的光伏板高低錯落地排列,連片的陸基高位養魚池整齊劃一地分布,一派“天上發電、水里養魚、水面種菜、塘邊栽果蔬”的生動景象,讓冬日的月河川道生機勃發。
近年來,該鎮搶抓長江“十年禁漁”戰略機遇,突出“因村制宜、循環生態、綜合利用”的特點,探索推進庭院經濟、光伏發電、生態漁業有機結合,蹚出了一條“漁光互補”的富民新路。
澗池鎮采取“三聯”+主體的產業模式,在新華、軍壩兩村先后建成陸基高位養魚池320個,養殖甲魚、黃辣丁、匙吻鱘、鯽魚、美蛙等10余個魚類品種,并在魚池周邊栽種時令蔬菜和蜂糖李等果樹近7000株,初步形成了地上有綠蔬、樹上有瓜果、房前屋后和光伏下有魚池的“漁光互補”立體式循環農業新格局。
“‘漁光互補’模式不僅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集約綜合利用,也能讓村集體經濟和農戶增收、人居環境增色。”漢陰縣漁業協會會長、新華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小松對此作了詳盡介紹。在光伏下發展生態漁業,按照群眾自愿、連線連建、整體推進的原則,采取自主經營、反租倒包、委托代管等多種形式,其中合作社經營部分的產業收益在保底增收的基礎上,按照1:2:7 的比例進行分配,即收益的10%用于風險保證金、20%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70%用于企業和農戶分紅,統籌兼顧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截至目前,澗池鎮已建成“漁光互補”示范產業園60畝、智慧漁場2個,全鎮生態水產養殖規模達5300畝,帶動289戶農戶從中分紅獲利,助推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5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