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唐小明)漢陰縣鐵佛寺鎮四合安置社區現有搬遷群眾380戶1578人,是全縣20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之一。近年來,該安置社區挖潛利用山區生態資源,聚焦搬遷群眾能增收、穩得住、可融入,依托集體經濟組織建園區、延鏈條、育品牌、借外力,積極發展蠶桑、土雞和農旅三大產業,累計創造產業收益600余萬元,確保了搬遷群眾樂業安居,被省發改委等4部門聯合發文表揚為2023年度全省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產業發展示范安置社區。
建好園區,讓搬遷群眾增收有載體。搶抓產業扶貧和產業振興政策機遇,先后投入“三個一”產業發展、鞏固銜接和蘇陜協作等資金400余萬元,建設規模化桑園750畝、標準化蠶室3座、林下養雞場2個,購置蠶具1000套,建成蠶桑產業示范園區和林下養殖園區各1個。截至目前,園區累計養蠶320張、養雞5000只,實現蠶繭銷售額100萬元、土雞銷售額60萬元,為搬遷群眾吃上“產業飯”提供了有力支撐。
延長鏈條,讓搬遷群眾增收成效好。引進全縣首家蠶絲被加工廠,就地收購安置社區所產蠶繭5萬公斤,生產蠶絲被等蠶絲制品5000件,構建形成從種桑養蠶到抽絲制被、產供銷一體化的蠶桑全產業鏈,蠶桑產業綜合年產值提升至500余萬元。做優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以安置社區所在村的專業合作社為龍頭,輻射帶動臨近3個村以林下土雞為主打產品,采用古法加工制作煙熏臘雞、白條雞1萬只,推出天麻燉雞、粉條燒雞、原味雞“一雞三吃”等特色菜肴,促進土雞養殖產業附加值提升近8成,搬遷群眾通過林下養殖實現產業收益18萬元。
叫響品牌,讓搬遷群眾增收可持續。培育農旅融合地標品牌,用好安置社區周邊的黑龍洞、紅巖瀑布、汪氏祠堂、中河水、素珠嶺等歷史人文資源,結合種養產業和農事活動,啟動建設集垂釣休閑、民宿體驗、旅居研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搬遷群眾融入前景廣闊的農旅產業。打造農產品營銷品牌,著眼提升社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成功注冊“鐵佛山貨郎”品牌商標,社區及其周邊的天麻、香椿、土豆等農特產品通過該品牌統一包裝外銷,為搬遷群眾創造產業品牌價值80萬元。
借力國企,讓搬遷群眾增收路更寬。深化運用國企帶鎮村助力鄉村振興模式,安置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與鎮屬國企深度合作,借助縣鄉村振興集團等國有企業的市場優勢、運輸能力和管理經驗,一方面有效拓寬社區農產品市場銷路,由社區工廠出品的“錦漢”牌蠶絲被走進湖南衛視購物頻道,在線銷量達1000床;另一方面引入國企理念規范集體經濟合作社資產管理,安置社區產業收益持續保值增值,讓搬遷群眾獲取產業分紅的路徑更多、門類更全、效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