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唐小明)眼下正是早春蠶豐收的季節,筆者走進地處漢陰縣北部山區的鐵佛寺鎮四合村,坡地上綠油油的桑葉映入眼簾,蠶室內的春蠶正在吐絲結繭。據該村黨支部副書記汪輝介紹,今年全村蠶繭產量可達6000斤左右,有望助農增收15萬元,這是該鎮蠶桑產業初見成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鎮堅持產業富民不動搖,立足山區鎮工業基礎薄弱的客觀實際,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確立了以蠶桑為主的四大主導產業四個千畝工程,通過政府建園區、村上重管護、百姓當工人、蠶繭就地賣,采取合作社管理運營與能人大戶承包相結合的形式,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讓更多百姓吃上了產業飯。
政府建園區,搭建致富平臺
該鎮按照有限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的原則,盤活閑置土地600畝,流轉農戶自留地400畝,整合“三個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爭取蘇陜扶貧協作資金560萬元,建成規模化桑園1000畝、標準化蠶室9個,購置蠶具400套,可滿足單季養蠶200張。

建成了標準化園區,蠶桑產業“散短小”問題隨之破解。缺場地、缺設備、缺技術一直是山區養蠶的制約瓶頸,現如今有了標準化蠶桑產業園,養蠶專業化水平和蠶繭產量得以提高,為全鎮近200戶農戶搭建了穩定可持續的致富平臺。“園區建設充分考慮了周邊村產業承載能力和農戶發展意愿,真正確保每一個蠶桑園都能成為老百姓的致富園。”鎮農綜站站長鄧澤成指著錯落有致的蠶室向筆者解釋。
村上重管護,用活致富政策
長期以來村集體經濟缺少有效管護,導致蠶桑產業效益低下。針對蠶桑產業園管護力量薄弱的現狀,該鎮統籌整合產業扶持政策,探索推行了一名領導包抓、一位專家駐點、一筆資金助力、一套人馬作業的“四個一”蠶桑產業管護新模式。

在新模式的引領下,該鎮明確了4名鎮領導、6名村干部和4名農技專家,分別包抓推進或技術指導1個村的蠶桑產業發展,鎮村干部主要負責管護過程中的組織協調,確保每個環節都有人管、能管好;農技人員則由村里統一聯系縣內的蠶桑專家,定期到桑園和蠶室手把手指導病蟲害防治、蠶卵孵化、結繭吐絲等技術要點。此外,村里還從產業獎補資金中擠出專項的管護經費,組織人力定期開展桑園鋤草修枝、蠶室清潔消毒、蠶具安裝使用等管護作業,實現了由粗獷式“放養”到精細化管護。
百姓當工人,拓寬致富門路
“現在養蠶是個賺錢門道呢,年底能分紅,在產業園務工還能掙工資。”養蠶工人老楊開心地合不攏嘴。蠶桑產業由過去的零星分布到現在的集群發展,不僅增加了產業本身的紅利,還創造了產業用工需求。在蠶桑產業悄然興起的同時,該鎮根據全產業鏈的建立要素,開發設立了桑園管護、桑葉采摘、蠶室管理、幼蠶飼養、蠶繭上下架等多個就業崗位,并按照不低于當地農民工平均日工資的標準,吸納周邊50多個閑置勞動力就近就業。據此測算,僅勞務用工工資性收益一項,單季養蠶即可帶動人均增收近4000元。
蠶繭就地賣,豐收致富銀錢
一枚雪白的蠶繭,經歷了從蠶卵到孵化、從睡眠到進化、從吐絲到下架的漫長過程,也見證了廣大蠶農從日夜勞作到收獲變現的艱辛歷程。再過幾天,飽含致富夢想的蠶繭就要批量產出了,屆時將就地銷往鎮內新引進的蠶絲被廠,換來大把的致富銀錢。據不完全估算,全鎮春季蠶繭產量將達17000斤,按照現階段的蠶繭市場價和春、夏、秋三季養蠶計算,全年蠶繭銷售額可突破90萬元,實現蠶桑產業年產值100余萬元,產業收益惠及農戶480戶。
望著正在吐絲產繭的條條大蠶,承包春蠶養殖的大戶能人黃傳剛露出了喜悅的笑容,苦苦操勞一個多月的早春蠶就要豐產豐收了。在政府的積極助推下,看到經濟效益的蠶農正在合計著晚春蠶和夏秋蠶的收支賬,鄉村的小蠶繭,正在成為致富的大產業,也必將成為鄉村振興的產業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