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李鳳琴)近日,漢陰縣兜底脫貧典型案例《創新改革優服務 織密織牢保障網》被陜西省民政廳編入《兜底脫貧專刊》在全省推廣。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漢陰縣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目標,在提升特困供養人員服務水平、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能力、創新公示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總結了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發揮了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
創新養護方式,提高特困供養服務水平。2017年以來,漢陰縣聚焦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有養無醫無護”這一民生短板,民政部門先后投入1500余萬元建立特困供養人員養護中心4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與運營第三方達成合作協議,并按特困對象失能人員1:2與半失能人員1:3的比例配備護理人員,使特困供養人員真正享受到基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 “三重保障”和“一站式”服務。
創新運營模式,優化養老服務供給質量。在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供養標準不降低、公益性質和養老用途不改變的前提下,2020年,縣民政局經過資格條件審查、實地考察考評,將全縣12所農村敬老院購買社會化服務,引進既有養老資格又有醫護資質的社會企業承擔運營。縣級民政部門負責監管,對運營方管理服務情況進行考核檢查,并出臺考核辦法和獎懲辦法,實現了養老服務機構轉型升級。
推行購買服務,提升基層社會救助能力。針對社會救助對象量大面廣,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力量薄弱、效率不高等問題,縣民政局通過公開招標方式,購買縣級社會救助對象入戶調查人員8人,各鎮的民政辦各配備1名民政社會救助信息員共10人,每個村(居)配備1名民政協理員共154人。通過購買服務,加強了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救助工作時效性和精準率大幅提升,確保了各項民政政策在基層不打折扣、不走樣。
創新智慧化公示,確保社會救助在陽光下運行。為進一步做實社會救助公示制度,2020年8月,縣民政局在“漢陰縣321民情在線”公眾號開發“社會救助公示”功能模塊,對社會救助政策和社會救助信息雙重公示,讓人民群眾能一鍵查詢最新的社會救助政策和所在村(社區)的社會救助對象政策享受情況,群眾可以在線政策咨詢,坐在家里也能了解到精確完整的政策信息,真正做到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使群眾獲得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