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凌功
“從沒想過能夠過上和大城市一樣的生活!”漢陰縣鐵佛寺鎮四合小區50歲的付世軍,在大城市當過快遞員、服務員,也算是“走南闖北”見過大世面的人。提起現在四合安置小區的居住環境,他很滿意,對新社區很快有了家的依戀。
在鐵佛寺鎮,安居樂業已經深深烙印到了像付世軍這樣易地搬遷扶貧戶的腦海中,他們正快步向小康生活奮進。通過“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該鎮建成四合和龍泉2個安置小區,安置貧困戶576戶,占全鎮貧困戶總數近30%。在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完善,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便捷的新建小區,搬遷戶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
對于新家的美麗變化,從該鎮深度貧困村合一搬遷下來的王賢貴最有發言權。“過去住在山上,野豬偶爾還會跑到地里糟蹋莊稼,房子也是土墻,里面陰暗潮濕,特別是遇到下雨天,就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現在好了,住進了樓房,三室兩廳,寬敞明亮,家用電器全部配齊,還給孫子單獨留了一間房子,現在日子過得是真得美。”王賢貴說起這些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僅僅是住上新房,那可不等于生活幸福。在易地搬遷戶看來,新生活的美也不只是新房。在四合社區的另一名易地搬遷貧困戶王明軍的眼里,安穩又有希望的生活最美。今年是王明軍家搬遷到四合安置小區的第2個年頭,在供銷超市上班的妻子明道菊每月收入2000元。“2018年我就脫貧了,我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王明軍說。
在四合小區的老人們閑談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巨大變化:柏油路四通八達,鄰里之間和善友愛,離小區不遠就有超市,里面物品琳瑯滿目便于采購。中學和小學都離家不到10分鐘的路程。
這些變化得益于,該縣推行的“138”易地搬遷后續幫扶模式,為了能讓易地搬遷群眾住得下、能致富,該鎮在新建的四合小區投資100余萬元,新建了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紅白理事活動中心等八個活動中心,全方位為搬遷群眾服務。
最近,搬遷戶黃翠蓮剛剛拿到了在廠里發的4000元工資。用她的話說,做夢也沒想到能夠一個月拿到4000元的工資,現在不僅居住條件改善了,致富的門路也更加寬了。
為了讓搬遷群眾能夠住得下、能致富,該鎮在就業服務方面下足了功夫,針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外出意愿的搬遷戶,成立而立勞務輸出公司,點對點地為群眾提供就業信息。針對無法外出的貧困戶,大力發展“社區經濟”,積極引進和培育社區工廠,截至目前共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500余人,社區就業100余人。
在產業支持方面,圍繞該縣提出的“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四合小區所在的集鎮社區黨支部與永發蠶桑專業合作社聯建蠶桑產業園,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職業經理人+貧困戶”模式,共建蠶桑產業園400畝,蠶室1座,今年上半年靠養蠶就獲得收益近4萬元。
新房住上了,生計問題也解決了,最為重要的就是提升群眾的幸福感。
集鎮社區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綜治中心建設為抓手,健全完善了“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將社區劃分為27個片區,選舉網格長27名。同時,選舉產生54名居民代表和10名樓長,初步建立起社區自治組織。同時,社區黨支部還開展了文明社區、平安社區創建活動,成立了花鼓戲、廣場舞等社團,每月還定期放映露天電影,讓居民時刻能夠開展文娛活動,提升歸屬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