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永新
“我參加了好幾次社區組織開展的技術培訓,學習了蠶桑種養殖技術,目前在社區蠶桑合作社工作。”經過技術培訓,34歲的王錦彥已實現就業。
王錦彥原本是漢陰縣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搬遷貧困戶。2019年之前,王錦彥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一直待業在家,她一直想著要學點技術,爭取在家附近找點事干,增加家里的收入。2019年11月以來,她多次被社區選派參加縣內外的蠶桑技術培訓。經過培訓,王錦彥已經熟練掌握蠶桑產業的相關技術,目前是興隆佳苑蠶桑合作社“一社五部”工作人員,主要負責小蠶共育部的相關工作,每個月1500多元的收入可以滿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王錦彥憑借一技之長找到了工作,而不少群眾則通過農業園區務工增收。在澗池鎮紫云南郡易地搬遷社區,陳新松和妻子陳敏從漩渦鎮老家搬進社區新房后,兩人都在農業園區務工,每個月領取固定工資,陳新松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還有1100元工資,家庭收入穩定。僅今年2月份,夫婦倆在園區領取工資4200元。
業余時間,陳新松負責管理社區的鑼鼓、音響等器材,他每晚組織群眾跳廣場舞、唱花鼓戲,使社區的夜生活熱熱鬧鬧。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陳新松實現了由農村人向城鎮居民的轉變,過上了以前沒有的新生活。
對于干慣了農活的搬遷戶而言,經過崗前培訓之后,社區工廠的活也能快速適應。在鐵佛寺鎮集鎮社區,搬遷貧困戶王明香在社區毛絨玩具工廠找到了工作,每個月領到的工資在2000元錢左右,5月份最忙的時候還領到了2600多元錢。現在王明香在樓下社區工廠掙錢,樓上就是家。一邊掙錢一邊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
新家新氣象。鐵佛寺鎮集鎮社區居民陳朝勇搬出遠離公路3公里以上、全程都要爬坡的老房子后,干了6年多水電工的他決定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在家附近干水電裝修。因為收費合理、服務周到,陳朝勇的活一單接一單而來,每個月的收入至少在3000元錢以上,滿足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沒有活干的時候,陳朝勇還可以到社區附近的蠶桑產業基地務工,每天能掙100元錢,只要能在基地里多干幾天活,一年下來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這只是漢陰縣易地搬遷群眾實現就業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漢陰縣緊盯搬遷群眾的就業和產業,大力發展農業園區、社區工廠,擴大就業崗位數量。經技能培訓后,漢陰縣通過點對點護送,組織有務工意愿的搬遷群眾外出務工。漢陰縣還制定完善自主創業政策,為群眾自主創業提供政策支持,千方百計為搬遷群眾尋求增收門路,確保搬遷群眾收入增加,鞏固脫貧成果。
據統計,漢陰縣易地搬遷人口共計5081戶17940人,有勞動能力的4535戶9042人,已實現轉移就業5534人,自主創業163人,開發公益性崗位369人,農業就業2311人。除患大病、外嫁、服刑等28戶外,其余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愿的4507戶均實現就業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