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馮友松 林愛銘
千畝桑園無窮碧,遍地蠶農栽桑忙。順著小河兩岸桑園行走時,時不時會看到蠶農在桑園修剪栽桑或除草松土,臨近冬至筆者在澗池五坪村看到的一幕,正是澗池鎮打造“桑蠶特色村”、發展蠶桑產業助力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不忘初心強產業——綠葉銀絲造富路
產業是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根本途徑和長久之策。
“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密植桑、簡養蠶,二十七八天見現錢。”這些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蠶農們的心聲。
在提起當前全縣上下開展主題教育時,五坪村村支書郭昌和饒有興趣地說道:“我們村養蠶已經有40多年歷史了,我也是多年養蠶的,今年就養了10張。作為一名老黨員和支部書記,我的初心就是帶頭發展蠶桑產業,這也是縣上提倡發展的產業,要讓全村有勞動能力和貧困戶靠養蠶一步步擺脫貧困,邁上幸福小康之路。”
五坪村素有養蠶大村之美稱,養蠶是大部分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前些年一度因管理技術不到位、桑苗老化、蠶繭價格低迷等原因,導致蠶農收入不穩定,生產積極性不高。”郭支書說道。
目前,全村群眾圍繞“科技興蠶、蠶桑脫貧、蠶農增收”發展思路,革新傳統種養模式,實施“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機制,推進“綠葉銀絲織錦繡、栽桑養蠶造富路”工程,探索出“經營兩畝桑、脫貧奔小康”之路,擔當起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使命。
如今五坪村以更堅定的意志,更穩健的步伐,不斷激發貧困戶的養蠶熱情,增強輸血造血能力,幫助貧困戶鞏固脫貧成果,向著幸福的小康之路砥礪前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五坪蠶桑產業助力脫貧”成果豐碩。
駐村工作隊員文尚貴說:“自去年實施大規模養蠶以來,村上經常請專家、技術人員在村部開展技術培訓會,走進田間地頭,講解修剪、桑園施肥等技術,破解技術難題,現在風險大大降低了,蠶繭質量高多了,價格也很不錯。村里除了無能戶、五保戶外,80%以上家庭都在養蠶,最大的戶一次養5張,一年五次也就20張左右,收入很不錯。”
技術革新前景廣——省時省力產量高
翠綠欲滴的桑葉在風中翩翩起舞,白胖慵懶的蠶寶寶在小屋嘩嘩進食,蠶農們用靈巧的雙手,清理蠶沙,精心喂食,眼角眉梢遮掩不住心中的喜悅。

郭支書說:“兩年前村里雖然養蠶人也很多,但效果不明顯,主要是群眾養蠶技術傳統落后,消毒技術也跟不上,養好小蠶一半收,特別是在幼蠶和二齡期間容易得病,加之傳統養蠶工具費時費力,所得利潤不高,導致養蠶人積極性不高,不成規模”。
為壯大產業、擴大規模養蠶,村委班子成員積極探索,從書籍和外地養蠶地方尋找良方,推行小蠶共育模式,解決了小蠶分養易得病的問題。
“小蠶共育”服務,好養時短質量高。蠶農從訂種、頭齡、二齡、三齡、四齡到上架成繭等過程,蠶食桑后,幼蟲生長迅速,一頭蠶從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3至5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2至28天,一般經4次眠和蛻皮,蠶農最擔心的是前期幼蠶生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里讓養蠶大戶、且有一定技術的建立了3個“小蠶共育”服務部,根據蠶農定單數直接把蠶種送到小蠶共育服務部,按照技術要領喂養到二齡后,分發到養蠶戶,蠶農就自己養直到蠶成熟變繭。
今年已經是64歲的五坪村小學退休教師文尚貴,他對養蠶有一定經驗,他也是該村駐村的一名工作隊員,說起小蠶共育模式,他很有底氣地說:“該村探索小蠶共育模式已經成熟,每次育小蠶時,我就經常到3個服務部巡回檢查指導送蠶藥,定期讓他們對蠶具、蠶室、蠶食進行消毒,一個步驟都不少。從頭齡到二齡,每張成本價80元,合作社補助30元,蠶農領回家養每張只交50元就可以了。”

該村一組村民趙富剛家就是3個小蠶共育服務站之一,也是養蠶大戶,他妻子告訴我們:“養蠶每一個階段對桑葉消毒都有不同要求,經常有農技員面對面、手把手教我們,只要肯學新技術容易掌握。合作社免費提供蠶藥和蠶具,今年我養小蠶5次,共育小蠶200張,每次從頭齡到二齡大概12天左右后發到養蠶戶上自己養,就這我就掙了16000余元,加上我也養蠶賣鮮繭,一年算下來收入也就4萬多。”
五坪村通過“支部+蠶桑專業合作社+家庭車間+貧困戶經營”和“小蠶共育”模式,推動了蠶桑產業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讓群眾養蠶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傳統的勞動密集型養蠶方式,勞作強度大,尤其是四齡期的大蠶飼養,需一周的時間,平均每張種每天需桑葉100斤以上,每天需喂葉3次,除沙、蠶體蠶座消毒一次,蠶箔的往返端放日達200次左右,費時費力,使許多老、弱、幼、殘望而生畏,到上蔟時,更需一箔一箔的選捉熟蠶,忙的精疲力盡,致使許多經歷了傳統養蠶的人不愿涉足,望蠶心嘆,時間長了,蠶農積極性就不高了。”郭支書介紹到。
為改變傳統且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技術難題,有近20年養蠶經驗的郭昌和于2007年從自家的蠶室蠶具革新入手,就地取材用竹子做原材料,研發出便于操作省時省力成本低廉、集養蠶和自動上蔟標準化省力化新蠶臺,一項技術革新在就悄然的誕生了。
“自從村里大規模發展養蠶后,為減少成本和勞動力,我將原來用傳統蠶箔和蠶架都丟了,都換成了自己制作新式蠶臺,我今年全年養了10張,與以前相比,在人力上節省了不少,感覺也不是很累。”九組村民劉光友微笑著說。
該村使用蠶臺推廣后得到廣泛關注。郭支書說:“推廣養蠶蠶具革新后,蠶農興桑養蠶積極性和生產效益都提高了,本縣其它養蠶的鎮村和省市專家親臨調研觀摩,也得到了全國蠶桑泰斗魯成教授、省蠶研所所長的高度肯定和贊譽,并贏得了2015年4月國家蠶桑技術研究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漢陰召開年會,近百名人員參觀高度稱贊。”
綠葉銀絲織錦繡,小蠶共育和新式蠶臺的使用開啟了農民致富幸福大門,種桑、養蠶凝聚了世世代代養蠶人的智慧與信念。如今,蠶桑產業正逐步走向專業化、科技化,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合作社牽線搭橋——蠶農入股雙贏利
發展一項主導產業,必須考慮作物種植適宜土壤環境、市場銷售和各類風險等情況,而群眾最擔心的就是產后銷售。擁有多年養蠶經銷經驗的郭昌和意識到,必須建立養蠶合作社和找準市場銷售公司,風險由合作社和收購公司共同承擔,群眾就能放下擔憂大膽生產。
說干就干,郭支書擔任起建合作社牽頭人,用村集體資金3萬余元和縣教體科技局幫扶的4萬余元在家門口先建起了養蠶合作社及收烘繭站,并掛牌組建了“小蠶共育部、烘繭加工部、物資供應部、財務管理部、經營銷售部”五部,實現了“有產業、有資金、有組織、有規章、有前景”的五有蠶桑合作社,讓群眾不出村就能銷售蠶繭,吃了“定心丸”。

“合作社在運作中實施“訂種、催青、共育、發放、收購鮮繭與銷售”的“六統一”,并為分散養蠶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技術服務,將每戶的小生產聯合起來,讓農戶牢牢抱成團,以利于抵御市場風險。合作社主要從事指導建桑園、小蠶共育、銷售經營,為合作社成員提供生產及銷售各環節的技術培訓和市場信息。”五坪村第一書記徐磊向筆者介紹到。
推行‘三變改革’是當前提高資源資產價值和群眾入股分紅有效途徑,該村將村集體資金擠出50萬元注入合作社,并積極動員蠶農入股加入合作社。徐磊介紹到:“當時90%以上群眾不愿意將自己積蓄入股,擔心無利可分,經過多次到群眾家庭做工作,宣傳入股分紅辦法,動員養蠶大戶帶頭入股,最少的入股100元,最多的5萬元。”
入股如何分紅?如何讓老百姓勞動成果得到較高價值?如何將合作社賺回的紅利最大化讓給群眾和貧困戶?
徐磊介紹到:“作為蠶農、實際上收獲的是“1+2”收入機制,1指的是蠶農將鮮繭直接按市場最高價格賣到合作社得到收入,2是指兩次分紅,合作社將收購鮮繭烘干后的干繭賣到公司得到利潤,合作社只留20%作為風險基金,一份從剩余利潤的40%按照蠶農賣到合作社鮮繭數量進行分紅,另一份是拿出剩余利潤的40%按照蠶農入股數額分紅。”
合作社發揮養蠶大戶帶動周邊貧困戶,五坪村一組非貧困戶趙春剛一家3人,女兒在上大學,他和妻子陳巧鳳兩人今年養蠶5次共15張,鮮繭賣了2.7萬元,入股100元分紅利700多元,而且勤勞樸實夫妻倆還參入到合作社務工分繭和烘干繭,全年務工收入11000余元,今年還被鎮政府表彰為勤勞致富能手。
潮起潮落話蠶桑,五坪村通過一系列新的養蠶技術,并與農民建立合作共贏的利益鏈接機制,蠶桑產業大有重振雄風之勢,舉全村和幫扶部門之力,圍繞“生產基地化、發展規模化、依靠龍頭和科技帶動,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思路,把發展壯大蠶桑產業作為富民強村的主導產業來抓,掀起了蠶桑產業發展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