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鄧永新 武進朝)漢陰縣地處秦巴山區腹地,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深入推進,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貧困群眾進一步增收致富卻受制于生產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等問題,持續增收動力不足。為此,漢陰縣大力推進鎮園聯盟幫扶模式,發展農村電商,把貧困群眾納入產業增收鏈條中,實現穩定增收。
產業扶貧開拓致富路
今年開春,漢陰縣推出“鎮園聯盟”模式,發揮縣域內外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將各企業發展需求、鎮村負責人、第一書記聯系方式編制成冊,發放到各村各企業,組建由企業負責人、鎮村主管領導、駐村幫扶工作隊員、第一書記為成員的全縣產業扶貧信息交流平臺,采取“鎮園聯盟、村社承載、貧困戶參與的”模式,實現全縣各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各貧困村信息互聯互通,無縫對接,實時共享需求信息。
為促進扶貧產業發展,壯大產業發展主體,漢陰縣還制定了產業獎補辦法,規定了獎補主體為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分配機制。同時,獎補辦法還明確了獎補標準、獎補流程、資金來源,為產業主體壯大助一臂之力。
加快縣域電商發展
“鰲頭村山大人稀,村民賣點東西特別不容易,到鎮上坐車都要40多分鐘,到縣城就更遠了,賣點農產品光車費就是一大筆錢,好多農產品吃不完只能爛在家里,太可惜了!”漩渦鎮鰲頭村電商服務站創辦人趙本意感嘆道。
在趙本意的電商服務站里,來自周邊住戶人家的干豇豆、干木耳、干洋芋果、土雞蛋、豆腐皮、干香菇等農家美味應有盡有。今年初,看到家鄉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趙本意放棄了在外多年的電商業務回到家鄉,本著給鄉親們帶來方便的目的辦起了這個電商小站。
電商服務站建立后,不僅鰲頭村本村群眾方便了,周邊磨壩、雙坪等村村民也來找趙本意賣農產品,甚至是附近紫陽縣一些村民也把農產品賣給趙本意。近一點的地方,趙本意都會挨家挨戶上門收購,采用真空包裝后,再統一按照顧客網上訂單需求郵寄出去。零散農產品匯聚起來形成了規模效應,再加上電商平臺銷售渠道暢通,原生態農產品就能賣個好價錢,貧困群眾因此受益。
鰲頭村電商發展只是漢陰縣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使用面積2100平方米的縣電商服務中心全面建成投用,占地1200平方米的漢陰縣農村電商快遞分揀中心啟動運營,10個鎮的電商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85個行政村建立了村級電商服務站,覆蓋行政村總數的60%。三級電商平臺建立,供應鏈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為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提供了支撐平臺。
鎮園聯盟,打造脫貧全產業鏈
2016年10月,鐵佛寺鎮政府引進陜西領航實業有限公司在該鎮合一村建設年產1500噸土豆片、土豆粉及小副食加工和包裝的社區工廠。同時,社區工廠采取“農戶+基地+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與土豆種植戶簽訂收購協議,以龍頭企業帶領貧困群眾走上脫貧道路。
2017年,鐵佛寺鎮電商服務中心正式揭牌運營,6家企業正式入駐。電商觸角延伸到各村,及時為貧困群眾提供市場信息。不僅如此,電商服務站還將各村農產品整合起來,電商聯盟為農產品尋找銷售渠道。電商聯盟還積極和餐飲企業、學校等單位聯系簽訂訂單農業,在此基礎上把訂單分解到各村各企業,為企業和貧困戶銷售農產品解除后顧之憂。
隨著鎮園聯盟和電商聯盟不斷走向融合,貧困群眾既能根據市場需求與企業簽訂訂單農業,還能根據自身特長發展特色種養殖,電商聯盟和鎮園聯盟解決了技術指導和市場銷售兩大瓶頸,貧困群眾增收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