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香四溢。連日來,漢陰縣雙河口鎮的生態大米種植戶笑聲不斷,深山千畝生態大米進入收割時節,山間溝里一片農忙景象,現代農用機械的轟鳴聲與貧困群眾的歡笑聲,在田間地頭演奏出了一曲生態大米助脫貧的致富小曲。
“今年雨水好,你看這谷子多飽滿,簡直就是黃金啊!”看著田地里正在收割的金黃色稻谷,該鎮三柳村的貧困種植大戶激動地說到。地處秦巴山腹地的雙河口鎮,土地肥沃,甘泉潺潺,農業種植歷史悠久,是發展生態農產品的絕美之地,在當地發現優勢,精準施策的引領之下,“靠地生金”的貧困戶就超過了30余戶,實現戶均年增收近3000元。
“產品有了,如何確保群眾能夠穩定增收,需要揚長避短,借助外力,形成穩定的群眾增收渠道。”鎮黨委政府負責人在產業對接會上強調。
今年以來,該鎮大力實施“鎮園聯盟”的鎮企村社合作發展模式,形成了“園區+企業+貧困戶”的發展聯結關系,三柳村、黃土崗村、鳳柳村等正是挖掘發現的生態大米優質產地。同樣依靠特色農業種植致富脫貧的新春村,百畝高山獼猴桃園種植基地,今年也結出了“脫貧果”;龍埡村牛羊養殖合作社,正帶領貧困群眾養殖增收;石家溝村的高山蜂蜜養殖基地,正在將群眾的甜蜜期盼變成現實。
抓產業促增收,抓特色求實效,如今,生態大米、高山獼猴桃、深山養殖、菊花種植等適宜產業都已在該鎮各村落地開花,正逐步成為貧困群眾脫貧新產業、致富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