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 波)白天,工作人員蹲守鄉間地頭,秸稈禁燒宣傳車穿梭大街小巷;深夜,縣級領導輪流帶班深入鎮村巡查。
自5月16日以來,漢陰開啟24小時秸稈禁燒“巡查模式”,按照“空間覆蓋無空白、職責落實無盲點、監督管理無縫隙”要求,不間斷巡查,編織秸稈禁燒“天網”。
“全縣10個鎮全年實現‘全域全時段’禁燒,確保實現‘不燃一把火、不冒一縷煙’,實現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在90%以上,禁燒率達到100%目標。”這是5月16日上午,漢陰召開農作物秸稈禁燒暨綜合利用現場會上的明確要求。誰敢點起“第一把火”,堅決給予嚴肅處理。
發現火點,現場拍照,馬上通知書記、鎮長到現場,及時處置,次日全縣通報,扣減單位年度污染減排目標考核分值......這是當天夜晚23時至次日凌晨1時30分,縣長劉飛霞帶領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檢查秸稈禁燒工作時的一個現場。
澗池鎮累計向回收企業運送秸稈120余噸;平梁鎮拿出15萬元經費,確保秸稈禁燒工作落到實處;蒲溪鎮把313名鎮、村、組干部編入秸稈禁燒網絡......
為了形成合力,全面打贏禁止焚燒秸稈的“藍天保衛戰”。此前,漢陰下發《2018年農作物秸稈禁燒實施方案》,方案明確縣環保局負責秸稈禁燒信息收集、情況通報和督查考核,縣農林科技局負責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工作指導,落實農機投放和相關補貼認定,縣交通局負責公路沿線秸稈禁燒管理,縣公安局配合做好禁燒管理過程中治安保障,各鎮負責轄區類秸稈禁燒。
秸稈焚燒,如何從“不敢”變“不想”,除宣傳發動外,漢陰還采取秸稈粉碎還田、秸稈粉碎成飼料、秸稈工業化利用、秸稈基料栽培食用菌和集中堆放漚肥等方式,讓秸稈變廢為“寶”,不斷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減少秸稈燃燒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