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黃舟山 唐福磊)針對庫區移民群眾致富困難多、條件差、底子薄、致富慢的現狀,為了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漢陰縣委縣政府和移民主管局高度重視,科學研判,精準施策,積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整合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對林業、扶貧、農牧等涉農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創新工作方法,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充分用活移民政策,探索推行“一扶三帶”模式,即移民政策扶持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帶動庫區產業發展、帶動貧困脫貧、帶動移民戶增收,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又一典型經驗。
今年先后扶持市級產業園區3個,縣級產業園區8個,帶動貧困戶和移民戶438戶,每戶當年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效果,讓移民群眾充分感受到黨的陽光雨露和溫暖。
摸準實情,找準方向,因地施策
漫步秋冬的漢陰移民新村,處處感受到陽光般的暖意。你瞧,紅的黃的粉的菊花,色澤各異的開滿山頭,不是春光勝似春光。
仔細打聽,原來這是移民群眾的主導產業。
漢陰縣南北兩地山區部分鎮村分布中高山區,交通和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產業結構長期以來受封閉經濟圈的制約,發展很不平衡,23個貧困移民村中重點貧困移民村有6個。針對實情,漢陰縣積極作為,先后爭取水庫移民各類后扶項目53個、資金890.76萬元。
如何用好這些項目,用好這些資金?作為縣移民開發局局長的蔣孝軍,深感責任重大,給我們介紹說:“我們每年能爭取到的資金有限,而貧困移民村需要扶持的項目量大面廣,錢必須用在好的項目上,必須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一個節點踏著一個節點干好,這樣才能讓移民群眾真正脫貧”。
該縣的觀音河、漩渦、漢陽三鎮是移民貧困村集中區,移民群眾的主導產業發展緩慢成為制約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最大瓶頸。
“要結合‘三變’興產業,聚焦政策選產業,依托優勢選產業,依托龍頭選產業,把‘三變’改革作為助推全縣產業有效發展、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強力引擎。”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在多次調研移民貧困村的工作時表示。
為此,該縣移民開發局牽頭制定了《漢陰縣2017年移民庫區產業發展扶持辦法(試行)》,凡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可申請扶持,主要扶持以基礎設施、籽種、肥料、和少量勞務費用為主體,短期產業扶持2-3年,中長期產業扶持3-5年,一場針對移民群眾脫貧的攻堅戰全面展開。
搭建平臺,對接市場,壯大產業
今年以來,為規范壯大庫區移民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移民扶持資金效益,該縣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將“一扶三帶”與農村“三變”改革相結合,利用移民后期扶持相關政策,在全縣水庫移民村組大力扶持發展茶葉、核桃、魔芋、藥材、果蔬等生態種植、養殖產業的扶持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
漢陰縣金蕙蕎金絲皇菊種植產業園位于觀音河鎮觀音河村3組,主要以種植金絲皇菊和黃菊生產加工為一體的生態循環觀光農業園區。園區流轉土地200畝,其中金絲皇菊種植100畝,黃菊種植100畝。
園區老板王飛充滿信心地介紹到:“下一步,到2018年至2020年,我們這個園區將種植金絲皇菊和黃菊擴大到1000畝,完善觀光道路,引水渠道設施,電力設備,辦公用房,實現產值1500萬元,希望縣移民局能繼續加大對我們的扶持!”
“像金蕙蕎金絲皇菊種植產業園這樣有真正的發展基礎和方向的產業,而且帶動貧困戶、移民戶增收致富效果明顯的園區,我們一定會加大扶持力度,讓他們發揮出更大的帶動作用。”蔣孝軍說道。
漢陰縣林豐油用牡丹專業合作社位于觀音河鎮合心村8組,主要以種植油用牡丹,生態富硒蓮藕,林下養殖為一體的生態觀光、休閑、游、樂的綜合性山林經濟示范園。合作社流轉土地450畝,種植油用牡丹400畝,種植富硒蓮藕50畝,游客接待中心一處,農家樂一家。
通過移民政策扶持,除上述兩個園區和合作社外,像漢陰縣群英仙毫茶葉專業合作社、杜家埡茶葉園區、南山天池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觀音河鎮富硒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觀音河鎮茶葉種植基地、觀音河鎮軍榮蓮藕種植家庭農場、觀音河鎮合心茶葉種植產業園、阮家壩富硒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觀音河鎮合心生態蓮藕種植基地等都在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所在庫區鎮、村的產業支柱。
“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帶動貧困戶以林權抵押、扶貧資金入股、土地流轉等形式加入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實現合作社與貧困戶互惠共贏。”該縣縣長劉飛霞的總結字字璣珠。
精準脫貧,撬動增收,惠及群眾
“老鄉你好!請問你們知道移民扶持政策嗎?知道在這務工的工資要比其他人高一些嗎?知道年底老板還要給你分紅嗎?”縣移民局一班人經常走訪庫區貧困移民戶,詢問他們是否知道移民局的扶持政策,是否享受到政策規定的各項紅利。
漢陰縣移民局扶持的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在土地流轉、勞務用工,除按當地正常協議支付租金和勞務用工工資外,要把流轉土地和勞務用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移民直補戶作為股東,拿出一定資金對其進行扶持帶動分配。
根據《漢陰縣2017年移民庫區產業發展扶持辦法(試行)》規定,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必須把土地流轉中的貧困戶和移民直補戶作為股東,必須把當年務工在50天以上的貧困戶和移民直補戶作為股東,吸納的貧困戶和移民直補戶股東最低不得少于10戶,與縣移民局簽定書面協議,并保證遵守、兌現紅利和長期帶動貧困戶和移民戶增收。縣移民局每年底將對園區扶持的項目登記造冊給園區所在村民委員會進行資產移交,以共同監督園區幫扶帶動貧困戶和移民戶的長效性,否則將按協議依法追回扶持資金。
林豐油用牡丹專業合作社運行采用土地入股,免費發放籽種肥料產品回收,按照“一扶三帶”模式,帶動吸納土地流轉股民16戶,勞務用工股民9戶,從而使他們從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股份分配等三個方面增加收入,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金蕙蕎金絲皇菊種植產業園運行采用移民政策助力精準扶貧“一扶三帶”模式,帶動吸納土地流轉股民28戶,勞務用工股民16戶。從而使他們從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股份分配等三個方面增加收入,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據金絲皇菊種植產業園負責人介紹:“在我的園區務工,一般是90元/天,貧困戶和移民戶是100元/天,到年底如果務工超過50天,就會給他們分紅,這樣就帶動了他們明年繼續在我這務工的積極性。”初步估算,今年該園區在勞務方面的支出將達到42萬元以上,這些錢也將成為周邊貧困戶、移民戶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
觀音河鎮觀音河村3組的袁澤平、曹力美夫婦屬于貧困移民戶,以前主要以種地為生。金蕙蕎金絲皇菊種植產業園發展起來以后,他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園區,而且還可以在園區里務工,年底還可以領到園區給的分紅。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他們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移民政策扶持期過后,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必須持續每年拿出園區凈利潤的5%對股東進行紅利分配,對貧困戶、移民戶的帶動作用得到延續,真正發揮出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
我們相信,移民群眾的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