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成海艷)漢陰縣充分整合農村黨員、人大代表、中心戶長人力資源,聚力脫貧攻堅一線,實現了駐村幫扶貧困戶“全覆蓋”,切實打造一支“身邊”不走的脫貧攻堅“主力軍”。
“三線”聯系實現幫扶“全覆蓋”。一是黨員聯系群眾。按照“鎮黨委抓黨支部、黨支部抓黨小組、黨小組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方式,依托農村黨員“積分制”管理,推行有能力的黨員直接聯系2-3戶黨員貧困戶,宣傳精準扶貧政策,收集建議意見,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二是人大代表聯系選民。按照“鎮人大主席團抓代表小組、代表小組抓代表工作室、工作室聯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聯系選民”的方式,在各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由人大代表開展聯系走訪貧困戶活動,宣傳精準扶貧政策,廣泛征求貧困戶意見。三是中心戶長聯系村民。按照“鎮政府抓村委會、村委會抓中心護長、中心戶長聯系村民”的方法步驟,村委會推選中心戶長,由中心戶長聯系貧困戶并代辦日常所有事物。全縣5000余名農村黨員,815名人大代表,2354名中心戶長聯系幫聯18127戶貧困戶,形成了鎮、村、戶三級網絡無縫對接,全方位、全覆蓋聯系服務貧困戶的新模式,建成強有力精準扶貧網。
“兩化”管理實現幫扶“精準化”。一是網格化管理。以村為單位設立一、二、三級網格,每個網格按15至30戶、70至120人的規模劃分,網格長由網格內的黨員、人大代表、中心戶長擔任,主要負責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及時準確收集,反饋網格信息,化解網格內糾紛等,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二是精細化服務。針對貧困戶經濟收入、家庭結構、利益訴求等情況,將其分為關心戶(一般貧困戶)、連心戶(重點貧困戶),實行“一線、熱線”服務。“三線”聯系人員實行分片負責,定期到“一線”貧困戶中了解情況,有針對性開展服務;將“三留守”人員、殘疾人、鰥寡孤獨、兜底貧困戶定為連心戶,每戶確定一名黨員、人大代表或中心戶長,實行一對一幫包,時刻與連心戶保持“熱線聯系”,進行幫困解難,實現聯系服務群眾精準化、無盲區。今年以來,全縣共收集意見建議2000余條,積極為貧困戶解決各類難題6500余件。
“平臺”建設實現幫扶“常態化”。縣委籌資100余萬元,建立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的“三線兩化一平臺”自治平臺大數據系統,建立三線人員聯系幫扶貧困戶“組織樹”,推行“互聯網+”管理模式,推進聯系幫扶貧困戶“常態化”。一是建立獎懲機制。將“三線兩化一平臺”納入目標考核,對工作中突出、表現總體好的“三線”人員分層次進行表彰獎勵,并納入村級后備干部管理進行重點培養。二是建立問責機制。對不能及時有效完成交辦工作任務的 “三線”人員,進行批評教育,限期整改,對不及時整改的視情況予以通報批評或給予紀律處分,對拒不履職的黨員視情節勸其退出黨組織,對拒不履職的人大代表視情節召開相關會議罷免其代表資格或在下屆代表人選中不予提名,對拒不履職的中心戶長將視情節予以更換調整。三是建立反饋機制。各鎮安排專人負責跟蹤督辦,定期向鎮黨委、人大、政府反饋辦理情況,年終實行統一考核,考核結果為黨員積分制考核、人大代表評議、中心戶長考核的硬性指標和重要依據。
創新方式實現幫扶“實效化”。“三線”人員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立足長遠,創新幫扶方式,引導和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一是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圍繞農村生活、鄰里家庭、社會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以村(社區)為單位,組織貧困戶參與制定村規民約,逐戶簽訂守約承諾,用村規民約引導約束群眾,培育文明新風。結合制定村規民約,提煉推廣優良家風家訓家規。目前,全縣80%的行政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征集優選家風家訓200余條,其中沈氏家訓被中紀委在全國推廣。二是大力發展社會組織。依托企業園區、合作社和能人大戶帶動,牽頭建立260余個農戶參與、互惠互助、發展經濟為目的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并建立互助資金協會54個;引到貧困戶自發成立產業發展協會、志愿者協會、紅白理事會、文體協會、老年協會等經濟和社會組織,引導貧困戶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推廣好家風家訓。截止目前,全縣共成立志愿者服務隊180余支,紅白理事會50個,其他類社會組織100個。三是積極開展民主協商。制定《民主協商議事規則》,依托村民大會、村民代表會議等載體,對村集體重大事項,確定協商原則、范圍、程序等,通過民主協商,讓貧困戶的建議意見變為村支部的思路和決策,切實擴大貧困戶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通過整合“三線”力量,切實將幫扶力量聚集到脫貧攻堅一線,用“身邊人”帶動、引導貧困戶主動參與脫貧攻堅,真正激發了脫貧攻堅內生動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