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娟)來代兵,男,1966年出生,雙河口鎮龍埡村人,現年50歲,“來氏養雞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當地貧困戶精準脫貧的一張名片,是當地貧困戶精準扶貧脫貧致富的產業品牌,同時也是雙河口鎮扶貧村的一面典型旗幟。
堂堂七尺男兒,人窮志不窮
來代兵出生貧寒,家中共五口人,于2015年家里又迎來一對男嬰(雙胞胎),這為本就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大兒子上小學,妻子又要照看兩個小兒子,家中重擔全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曾經他想過外出務工,但一想到家中妻兒老小又不現實。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了解到現在的人們注重養身,雞也要吃原生態的,想來想去還是干回老本行——養土雞
“我每次在縣城賣土雞,現在都出名了,大家都認識我,而且都知道,我家養的土雞是林下散養,不添加飼料的,特別青睞我家出售的土雞…….”龍埡村十組的貧困戶代來兵驕傲的說到.“今年啊,我在銀行貸了四萬塊錢的款,投資養雞,出欄量是1000余只。我已經養了快兩年了,感覺越喂越有經驗,我現在足可以通過雞糞來辨別我家的雞是否生病,是否存在秋蟲……我現在的最大的想法就是想把機場擴大,我知道我們家的條件有限,所以我很感謝政府、組織對我的幫扶和照顧。當前的飼養量是1000只,開年了,等我娃娃大點我就可以準備兩期的飼養量了,就可以達到2000只了……”來代兵一家成了近年來龍埡村精準扶貧取得初步成效的縮影。
“養雞達人”的脫貧致富秀
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來代兵成了當地有名的“養雞博士”。每每談起來代兵的養雞致富過程,來代兵都會興致勃勃,娓娓道來。“養殖前期,為解決資金問題,我找到村干部擔保,在信用社貸款3萬元,建起了15平方米的標準化雞舍;為打好農村土雞的牌子,我又將自己老屋荒廢的坡地種上了牧草,并用網做了圍欄。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就差雞了。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與縣城郊區的養雞場簽訂購買協議,用預付定金購買雞苗的方式,先購買了200只雞苗。在雞苗入住前,我聯系了村里的獸防員,按照要求對雞舍進行了消毒處理。為保證土雞的質量,通過自己之前養雞經驗,用自己搭配的糧食作為飼料,養雞的效果雖然沒有買的好,但雞苗的成活率較高,一個月后,每只雞平均1斤重。之后通過散養模式,將所有的雞全部放在牧草地里,到晚上回到雞舍。三個月后,出欄量達到90%以上。拉到市場上,通過不懈的宣傳,一部分雞賣給了批發商,一部分賣給了普通消費者,雞的銷量還算可以,雖然沒有達到增收的目的,但贏得了口碑。
吃水不忘挖井人
隨著老代家養雞規模的不斷擴大,再加上鎮村經常組織人員前去觀摩,老代的名聲越傳越遠,“求經者”紛至沓來。“作為一名靠當地政府政策支持,村干部幫扶發展起來的養殖產業戶,就必須把帶民致富時刻放在心上。”老代說。他通過參加鎮上、縣上組織的專門養殖培訓,開拓了自己發展養殖的思路,防疫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近年來,來代兵的土雞養殖業搞得紅紅火火,增加了雞舍,擴大了養殖規模,2016年就購買了700只雞苗。目前,已出欄300只雞,純收入3萬元左右。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戶,徹底擺脫了貧困。他致富不忘鄉親,調動周邊農戶養雞的積極性,養雞戶有什么生產難題,他都隨叫隨到,受到了養殖戶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