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清泉)在見到管厚漢之前,絕對想不到養雞場也能建成小花園一樣,藍頂子的養雞棚整齊的坐落在半山腰上,翠綠的花木點綴其間,入場的道路像一條進入景區的景觀大道,院子里假山、噴泉、水池、月季花,還有一棵黃橙橙的枇杷樹,十足一個休閑小山莊的模樣。
還沒來得及細細欣賞,養雞場的主人管厚漢就熱情地迎了出來。一米八幾的個頭,爽朗的笑聲,挺拔的身姿,依然能看出軍人的身影。
管厚漢,今年42歲,冷水鎮十里村三組人,白河漢旺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名如其人,這個厚道的漢子向我們娓娓道來,他是如何從不會養雞,到現在已是擁有高級畜牧師職稱,廠房7600余平方米,年養雞50000多羽的養殖大戶。
在養雞之前,他是一名煤老板。管厚漢介紹說,1991年,他光榮的成為一名人民解放軍,在部隊的三年,是他成長歷練的三年,風吹日曬,摸爬滾打造就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堅韌品格,為他艱苦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4年,管厚漢退伍回到家鄉,成了北上的挖煤人。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和積累,他已是身價上千萬的煤老板。
在外終究不是長久之計。2009年,管厚漢帶著全部積蓄回到了冷水鎮十里村。是守著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坐吃山空,還是干點事業?不甘于現狀的他選擇了后者。他了解到白河市場上的雞蛋都是外地進口的,而且養雞是個見效快的項目,白河適宜的自然環境,便利的交通條件非常適合搞蛋雞飼養。經過綜合考慮后,他把眼光投向了養雞行業。
冷水鎮政府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與他溝通,并和縣農業局畜牧中心工作人員一起,先后到山東、湖北襄樊、陜西戶縣考察養雞項目。良好的市場前景更堅定了他的信心,冷水鎮政府也積極為他開辦養雞場創造條件,路修到了廠門口,電拉進了廠里,就等著他大干一場。
2009年10月,3000平米的養殖廠房建起來了。沒有養殖技術,這好辦,縣農業局把養殖技術員派到了廠里,手把手的教;打不開市場,也不用擔心,縣里牽頭為他拉來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蛋奶工程”,與惠康商貿公司簽訂了長期的購銷合同。良好的發展環境,管厚漢的養雞場越辦越大,并注冊成立了白河縣漢旺養殖有限公司,漢旺牌雞蛋馳銷縣內外。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光靠畜牧中心工作人員已難以滿足需求,他邊養雞邊報電大學習養殖技術,并拿到高級畜牧師職稱。養殖技術的日漸成熟,養殖場規模也擴大到7600多平米,年養蛋雞50000多羽,吸納就業20余人,其中退伍軍人就有2人。
規模的不斷擴大,良好的信譽讓他聲名遠播。“我們的雞蛋從產到送都是在兩天內完成,蛋既要新鮮,還要保證完整,每箱足質足量,決不允許短斤缺兩的現象存在。”管厚漢以信譽立企業,合作伙伴紛至沓來,先后與安康市漢濱區、旬陽縣部分學校簽訂了“蛋奶工程”供銷合同。每天早上,六七臺運輸車把剛產的新鮮雞蛋送往客戶的家門口。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1年,養殖場正蓄勢而發的時候,一場山洪將道路、廠房沖的七零八落,在政府的幫助下,他挺了過來。困難卻又接踵而至,2013年禽流感肆虐,市場萎靡,一下子讓他虧了幾十萬元。重重打擊,讓他灰心到了極點,冷水鎮政府和民政局多次上門施以援手,終于渡過了難關。如今,規模化的廠房建起了,良好的銷路打開了,養殖場去年銷售收入達960余萬元,凈利潤五六十萬元。
一枝獨秀不是春。管厚漢養雞的事跡傳遍了周圍的鄉親,上門取經的人門庭若市,管厚漢也不保守,他與茅坪鎮大山村結成了幫扶對子,幫助大山深處的群眾開啟致富的路子,他創造性地發展了“農戶+基地+公司”的模式,免費提供雞苗、飼料,全程給予技術指導,成品雞由公司收購,一下調動了村民養殖積極性,養雞成了大山村的特色產業。他扶持倉上鎮羅開飛創辦了秦農養殖專業合作社,幫助羅開飛走上了致富路。
“開始搞養殖就是想找個事做,現在更多的是為社會多做一些貢獻。”管厚漢說。多年來,他經常為冷水鎮月鎮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新鮮的雞蛋和衣物,盡量吸納周圍的貧困戶進廠務工,千方百計為退伍軍人提供就業、創業機會。他說,他還準備在川河村建一個1500畝的玉米種植基地,整合土地資源,讓漢旺養殖場的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的山區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