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5年6月的曹文保,大學畢業后,于2011年9月選聘到漢濱區瀛湖鎮清泉村任支部書記助理,4年來,他堅持扎根山村,敏銳地抓住漢濱區實施的“百萬林果園基地”建設的重大機遇,奮力奏響創業致富三部曲,帶領當地群眾叩響共同致富之門,創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
要創業,就要找準產業。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置身于農村一線,只能在農村“找財路”——如何利用清泉村現有的地理和資源優勢,為實現在農村實現創業夢想打下基礎,曹文保認真思索后,最終決定還是從當地曾經盛產富硒枇杷、橘柑而享譽三秦的歷史開始著手,實施清泉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壯大該村林果產業。
曹文保到村任職以后,很快就向村支書主動請纓,承擔起協助清泉村林改工作的重擔。接下來的日子,曹文保就開始實地走訪調查,通過詳細查閱村上歷史檔案,開始積極收集和查閱大量的相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政策、法律法規等資料,他很快弄清了清泉村林果產業改革及發展的來龍去脈,決定先從健全檔案資料做起——白天下到田間地頭查看、走訪果農,了解實際情況,晚上認真學習林改工作知識,對清泉村改革的檔案資料進行完善。為做好此項工作,曹文保3個月踏遍全村每個地塊、每戶門檻,終于完成了251戶5500畝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并形成了系統的檔案資料,為后期帶領群眾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果業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
完成林權改革只是鋪就發展路的第一步,發展壯大林果產業,讓清泉村林果重現輝煌,在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的同時,帶領全村致富奔小康,才是曹文保最大的心愿。
在村兩委班子支持下,曹文保利用閑余時間跑遍了全村10個村民小組200余戶,逐一摸底走訪,將自己準備大力發展林果產業的想法告之于眾。在取得群眾支持后,曹文保請鎮上協調區林業專家來給清泉村林果業“把脈”。
“要想盡快載上搖錢樹,當務之急是自己要先個干出個樣子來!”2011年底,曹文保在村干部支持下,他和村上幾個果園大戶率先流轉了幾十畝荒坡,通過對老劣果樹進行重新規劃和改造升級后,他種起了良種枇杷、柑橘,次年便取得顯著收益,鮮果質量比原來一下提高了近40%……果園提效后,產量劇增,銷售又成了新難題。
為了不再銷售上“吃虧”,曹文保跑到在省內各大農產品交易市場進行考察,他發現很多農產品之所以銷售不暢,主要是產品宣傳包裝不上檔次,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夠。在電子商務的影響下,曹文保自己拿出3000元,積極著手建立自己的產品信息推介和交易網站,在第一時間上傳產品圖片,發布果品信息,開通不到一個月,網站點擊量超過2000人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清泉村銷售鮮果的事情一下子在安康傳開了,很快就有周邊的果商前來訂貨,鮮果一下子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三
為了讓更多群眾加入脫貧致富的隊伍中來,2013年初,曹文保在認真學習國家關于壯大現代農業的相關政策后,大膽在清泉村發起并注冊成立了漢濱區瀛硒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不到兩個周就有40戶農民爭相加入合作社,主要種植枇杷、楊梅、長柿子、蟠桃等名優果樹。他也被社員一致推選為合作社理事長,在該村平涼山建起了500畝旅游觀光生態示范園。到目前,全村已改造果園2000余畝,年銷售總額達到600多萬元。
成立合作社后,為打造清泉村的鮮果品牌。在多次征求社員意見后,曹文保迅速給清泉枇杷、蘆柑注冊了商標,印制包裝盒,把零散性銷售轉變為品牌化營銷。在打造品牌過程中,他順勢將枇杷售價提高一倍,僅此一項全村人均純收入就增加了1500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林果業的暢銷也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自2012年10月接到第一位西安游客的電話后,到清泉村體驗農家觀光游成了瀛湖旅游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年5月,到了富硒枇杷的收獲季節,清泉村里的停車場和村公路兩旁、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停滿了觀光車輛,村里的鮮果不愁賣了,農家樂也出現了戶戶爆滿、家家賺錢的可喜局面。
曹文保沒有停頓創業的腳步,為充分發揮林果產業的綜合效益,近年來,曹文保又看到了林下養殖的巨大潛力并迅速行動,2013年他組織村上26名養雞戶到漢陰專門請教林下生態養雞技術,結合書本、網上的相關資料,他果斷將林果園建設和林下養殖同步規劃建設。隨后,他動員合作社投資35萬元,在附近的前進村流轉林地800畝,建成雞舍510平方米,水窖6個,發展“五黑雞”養殖,引進土雞苗1.2萬只,由于技術到位,當年出欄商品雞達到4萬羽,實現經濟效益80萬元,僅出售富硒雞蛋一項就創下近38萬元的收入。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4年來,大學生村官曹文保的創業事跡被多家媒體報道。2015年4月,曹文保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十佳大學生村官”。
記者 吳昌勇 通訊員 陳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