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清欽
日前,在漢濱區新城街道育才社區“我為群眾辦實事”公示欄里,一份特殊的“點贊”引人注目:育才社區2025年10件“實事清單”,有6件已經打上完成標記,變成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賬單”。這得益于市委編辦等市、區共駐共建單位在社區城市創建幫扶中,緊盯群眾急難愁盼事,開門抓整改、務實辦實事的積極成效。
“更換這個扶手,出來進去方便多了,再也不怕跌倒了。”“這個雨棚也安裝得好啊!電動車淋不到雨,充電也更安全了。”“樓道刷白了,路燈換新了,居住出行舒服多了!”看著衛校家屬院的新變化,居民們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在社區城市創建幫扶中,市委編辦以深入踐行市委“五同”機制為抓手,發揮“全國文明單位”和機關“五優”黨支部引領作用,常態化組織機關黨員干部到社區開展“雙報到”,組織黨員、社區干部、網格員等力量,深入轄區居民院落走訪調研,指導社區根據發展需要和民意訴求,結合實際制定“需求清單”,編辦機關結合工作優勢制定“資源清單”,與社區精準對接形成服務事項“項目清單”,以“三張清單”破解社區難題。指導社區建立“大黨委”,派機關黨員干部常駐社區,兼任大黨委委員,協助社區組織共駐共建單位發揮資源優勢,主動認領問題,籌措資源力量,解決群眾困難。
“2025年,社區共收集需求清單33項,其中各幫扶單位認領30項。截至6月底,已完成27項,落實進度81.2%;16項長期困擾居民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群眾滿意度100%。”在育才社區第二季度共駐共建聯席會上,年初確定的“需求清單”正一項項變為社區群眾的“幸福賬單”。
今年以來,在市委編辦等共駐共建單位和社區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育才社區老舊家屬院悄然“升級”,新增了雨棚、安全扶手,修繕了踏步臺、修建了便民坡道;上門義診、免費理發、對留守、獨居老人的常態化慰問有序開展;堵塞的化糞池得到了疏通,自來水和電表改造順利完成,居民生活更加舒心便捷;文明交通勸導、義務衛生清潔、社區志愿服務成為社區常態;非遺手工坊成立并蓬勃發展,舞蹈、書法等公益課程、社區法律講堂定期開設……一件件實事辦到了群眾的心坎上,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