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代芝 曹馨悅
近日,漢濱區建民街道與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聯合組建“生態·語言雙賦能鄉村振興”青春行動隊,開展以語言推廣和生態建設為核心的實踐服務活動。行動隊通過實地調研、技術幫扶、文化傳承等形式,全力協助忠誠村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青春行動隊以“解碼基層治理與文化振興”為目標,深入忠誠村開展系統調研。采用“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與實地觀察”相結合的方式,調研范圍覆蓋村委會、衛生室、便民服務中心以及農戶家庭等關鍵場所。重點圍繞語言推廣對鄉村振興的多方面影響開展工作,與村黨支部副書記吳斌、胡代芝等村干部進行座談交流,聽取老支書劉長學介紹推普工作對村級事務規范化的促進成效;走訪學校,與校長劉學勇探討普通話教學實踐;在村衛生室和村醫胡宗德交流普通話對提升醫療服務的積極作用;在便民服務中心了解村民普通話使用情況。此外,還深入走進種植大戶劉瑞芬、劉瑞波的產業基地,考察普通話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通過多維度深入調研,團隊系統梳理了忠誠村普通話推廣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優化基本公共服務、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具體成效,為精準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翔實的一手資料和決策參考。
行動隊深入天瑞塬忠誠現代產業園區開展助農實踐,實地參觀智能化種植基地,體驗現代化農業生產流程,全面了解物聯網技術在蔬菜種植中的應用效果。團隊創新采用直播帶貨模式,兩小時實現銷售額630元,其中特色番茄單品訂單占比超過一半,有效幫助農戶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創新開展“紅色推普”實踐活動,構建“村校黨建聯盟建立、普通話思政課堂開設、雙語廣播站運營”三位一體模式,將推普工作與基層黨建深度融合。培養的“紅色推普員”提高了村級事務透明度,老黨員張大爺等村民對普通話會議表示認可,實現了“黨建帶推普、推普促黨建”的良性互動,活動成效顯著。
立足鄉村文化需求,青春行動隊系統開展四大特色活動,為傳承鄉村文化基因注入青春活力。舉辦“普通話小課堂”專題講座,通過互動教學提升村民語言規范化水平和表達能力;組織師生創作鄉村振興主題墻體彩繪,打造融合推普與鄉村特色的文化地標;針對留守兒童實施“語潤童心”計劃,以游戲化方式傳承方言文化和規范普通話;組織鄉村文藝匯演,以歌舞、朗誦等節目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通過系統實施這四大特色活動,不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認同感,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文化動力,還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文化振興實踐模式。
行動隊充分發揮涉農院校專業優勢,深入鄉村開展“清垃圾、清河道、清死角”環保專項行動。以清理農田大棚區、整治河道、清掃道路為治理重點,改善村容村貌,并同步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忠誠村黨支部副書記吳斌表示:“青春行動隊不僅提升了村莊環境質量,還傳播了綠色發展理念。”為鞏固治理成果,團隊計劃協助建立垃圾分類積分制和河道長責任制兩項長效機制,推動生態保護常態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生態動力。
以“生態·語言雙賦能”為引領,青春行動隊將普通話推廣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通過開展五大特色系列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力和文化活力。團隊立足鄉村實際,以語言為紐帶、以生態為底色,推動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發展,生動踐行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忠誠村的實踐中,青春行動隊的“生態·語言雙賦能”模式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這種實實在在的變化,讓村民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