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禹玲玲)近年來,漢濱區建民街道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優化糧油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責任體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辦、村主要負責人是糧食生產安全第一責任人,親自抓、深入抓,確保糧油生產面積全面完成。同時,建立執行領導干部包抓示范點制度,持續完善辦級領導包抓和督查檢查制度,落實辦級領導包聯村或重點園區責任制,辦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農綜站長每人包抓200畝以上的糧油示范點1個,重點村支書包抓100畝糧油示范點,輻射帶動全辦糧油產量穩步提升。
充分考慮本地自然條件和資源分布,因地制宜地規劃了“南邊蔬菜,北邊糧油”的農業格局,旨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北邊的西山村和東山村,重點培育了4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4個主體示范點總面積達到了820畝以上。通過引進高產優質品種、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顯著提高了糧油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為確保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在南部地區建設了4個設施蔬菜示范基地,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了13600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了2600畝,設施蔬菜產值預計超過7000萬元。這些設施蔬菜基地不僅采用現代化溫室大棚、智能灌溉等先進技術,還引入蔬菜精深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吸引了250多人從事蔬菜種植和加工工作,人均年工資收入達到了3萬元,有效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
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有能力的農業經營主體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撂荒地,通過規模化經營,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利用市場機制,如土地流轉平臺,提供信息對接服務,促進撂荒地流轉與再利用,激活土地活力。
針對不同類型的撂荒地,建民街道遵循“宜糧則糧、宜經則經”的原則,合理規劃種植結構,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對確實無人耕種的撂荒地,街道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合作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實現撂荒地的有效治理和集約化利用。截至目前,建民街道已成功治理撂荒地726畝,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在關鍵農時節點,農綜站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苗情、墑情、病蟲害的實地調查,精準把握農田生產現狀。基于調查結果,技術人員科學制定糧食作物田間管理技術方案。通過舉辦培訓會,指導農戶根據時令、土壤濕度和作物生長狀況,精準施策,科學實施田間管理,指導工作涵蓋清溝排水、防旱排澇、補種補苗、施肥澆水、中耕除草等關鍵環節,確保糧食作物健康成長,為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積極宣傳全區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覆蓋糧食生產從育種到收割、烘干的全過程,以及對流出耕地的復耕提質增效,有效激發了經營主體和農民種植糧油作物的積極性。截至目前,農綜站已成功舉辦糧油技術培訓8場次,發放技術宣傳彩頁2000余份,累計培訓干部和群眾共計680人次,為提升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