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亭松
眼下正是桑園冬季管護的關鍵期。走進漢濱區五里鎮張營村,千畝桑園里,老遠就傳出“嗡嗡”的電動工具聲。透過逐漸消散的霧氣,只見幾位桑農身背雙肩包,手持工具,剪伐桑枝壓茬推進。
2024年,蠶桑園區引進了幾臺全新的背負式鋰電修枝機,與其他工具配合使用,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看到我背上的‘書包’了吧,也不重,充一次電能管半天。”李榮穩半開玩笑地說,“這可比手動剪快太多了,你只管找好位置和角度,刀口搭上就剪斷。”
58歲的李榮穩是附近村民,他和妻子長期在園區務工,今年桑園冬管他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他大致一盤算,兩口子2024年全年僅在蠶桑產業上就掙到2萬多元。
近年來,張營村因地制宜發展蠶桑產業,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新建加改造建成1000畝高品質桑園,成立安康市怡鑫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建設標準化廠房7000多平方米,引進自動化養蠶設備3套。蠶桑產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
公司負責人張樂介紹,冬季是桑樹的休眠期,要搶抓時機修剪掉枯枝爛枝細枝;好的枝條也要修剪,留高半厘米左右,但不能損壞芽胚。這樣做可以預防病蟲害發生,有利于集中養分,進而提高桑葉產量。
循環新模式,農業增效益。過去,剪掉的桑枝就是一堆“廢柴”,還要耗費人力整理、堆放。今年,安康市怡鑫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建設了一個1400平方米的加工廠,將桑枝粉碎烘干,用作袋料栽培食用菌,實現變廢為寶、循環發展。張樂說:“新廠區預計3月份就能投產。下一步還要加工蠶絲被,形成蠶桑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可帶動農戶150戶210人,其中脫貧戶35戶。”
2024年,漢濱區蠶桑產業以“做優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為目標,強化主體培育,著力建設高效桑園和小蠶共育示范點,不斷提升科技水平,推進蠶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全區現有桑園3.59萬畝,蠶桑經營主體35個。全年養蠶25120張,產繭1051.2噸,產值5500余萬元。
漢濱區蠶茶果技術中心副主任孫偉說:“漢濱區蠶桑產業歷史悠久、基礎扎實。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落實獎補政策,加強技術培訓,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機具,持續提升科技和智慧含量,推動蠶桑這一傳統產業提質升級,不斷開拓鄉村產業振興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