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孝波 吳楚楚
走進漢濱區早陽鎮,沿著干凈整潔的盤山水泥路來到兩河村,秋蕎已陸續成熟,一圈圈、一層層,橙紅色的麥浪流光溢彩,遍地生“金”。
“今年第一次種,沒想到產量非常好,估計一畝地能產400斤。”兩河村黨支部書記晁續信看著豐收在望的良田,露出了喜悅的笑容:“種植周期短,適應性強,耐干旱,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管護。沒想到小蕎麥中有‘大作為’!”
在收割現場,村民們有的收割,有的捆放,有的收打,有的轉運,有的交流勞作經驗,臉上透出豐收的喜悅,一派井然有序、熱鬧祥和的勞作景象。
“蕎麥渾身是寶,不僅能吃,曬干的蕎麥殼還能做蕎麥枕,適宜在兩河村這種海拔高的山地里種植。”早陽鎮產業辦干部張良波抓起一把蕎麥穗,聞著麥香味,熱情地介紹:“小小蕎麥壯大產業大鏈條。以前種蕎麥只是解決溫飽,現在還能帶動產業發展。”
兩河村與蕎麥結下緣分,是在今年6月,兩河村將撂荒地整治與特色產業種植有機結合,依托空氣清新、水質良好等自然優勢,利用自身耕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盤活村集體土地,壯大村集體經濟,將撂荒地變成了增收的“希望田”。
“我們今年在兩河村發展蕎麥種植30畝,鼓勵村支書及合作社負責人先行先試,讓小雜糧在早陽產業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支撐力量越來越強。”早陽鎮副鎮長陳志恒介紹。
現在,一塊塊“沉睡”的土地重獲生機,一個個豐收圖景不斷在早陽昔日的撂荒地上演……
近年來,早陽鎮切實擔負起穩定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做足“土地文章”,激發農民群眾向撂荒地要效益、要增收的信心和動力,在復耕土地上種植大豆、蕎麥、油菜等作物,真正讓“撂荒地”變成“小糧倉”,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我們將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持續增強村級發展內生動力,不斷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讓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讓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新路子’越走越寬。”早陽鎮黨委書記金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