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善剛
“社區環境好了,車輛停放也整齊了,平常晾曬衣服的難題,社區干部也給我們解決了。”家住建民街道長嶺誠信路社區居民孟顯全高興地說。眼前這一幕,只是漢濱區建民街道著力推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一道縮影。
今年以來,漢濱區建民街道以小切口撬動“大社區”為突破口,聚焦黨建引領激活力、聚焦網格管理促自治、聚焦便民服務抓動力,匯聚基層治理“新”力量,讓居民“安居”又“樂業”,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黨建引領激發社區“新活力”
“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一個消防設施癱瘓、環境臟亂差,沒人管理的小區,成立黨支部以后,社區立馬‘活’過來了,居民們也有了精氣神。”居委會副主任肖西平介紹說。
長嶺誠信路社區安置全區25個鎮(街道)192個村(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對象998戶4774人,面臨社區民情精準摸底難、組織動員難、矛盾化解難、生活融入難、社區管理難的“五難”問題。
面對現狀,該辦錨定高效能基層治理標桿定位,立足實際,審時度勢,堅持“把支部建在小區”,將黨組織與社區的紐帶扎緊系牢,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實施“雙培養”人才共育,及時成立黨支部、社區居委會,配強支委、居委會班子,組建以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為主要力量的“治安巡邏、水電維修、創業就業、文化娛樂、三留守關愛、民生保障”6支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用心用情辦好群眾身邊事,累計開展志愿服務68次,收集群眾訴求和服務需求132條,目前已解決121條。
“能這么快解決問題,離不開支部引領、黨員帶動、社區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建民街道誠信路社區支部書記胡銘國表示,“今后,誠信路社區將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借力 ‘五同’工作機制,直面問題、解決難題,為居民辦好事干實事。”
網格管理激發群眾“自治力”
“以前反映問題,可能要幾天才會有回應,也可能不了了之。但自從有了‘樓棟長’以來,反映的問題立馬就解決。”興科明珠小區居民何忠冬高興地說。
今年5月份,明珠花園11號樓業主因單元門存在故障、電梯前廳照明昏暗、雨棚玻璃漏水等問題,居民意見大,負責此樓的樓棟長趙偉,第一時間將信息上報,支部書記沈濤及時與30多名業主見面,認真聽取并記錄大家訴求的問題,一一進行溝通和解答,會后在物業黨支部的帶領下,快速對單元門進行了修復,對電梯前廳照明燈進行了更換,對雨棚玻璃進行了打膠處理,受到了居民的點贊。
6月10日,興科明珠4號樓一消防栓通球閥爆裂,大水迅速蔓延至樓道、電梯以及樓下業主室內,剛剛遞交入黨申請書的郭春花得知消息后,立即同小區黨員趙偉、馬雷、馮飛等同志,奔赴至現場,一邊配合維修師傅關閉電梯、高區水泵房控制開關,一邊和電梯維保人員現場搶救電梯,拿起拖把掃帚幫助業主清掃室內積水,清理完成后,他們轉移至電梯井,將電梯集水坑內的積水一盆一盆舀出來,直至最后拖擦干凈,經過近3個小時的緊急搶修,及時挽回了業主及小區公共財產的損失。社區居民周曉舟激動地說:“多虧你們在第一時間來給我們幫助,不然我們今天損失就大了,有這么好的物業,我們住在小區感覺很舒心、放心。”
今年以來,建民街道以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為突破口,建立了“街道黨工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單元(黨員中心戶)”的四級網格體系,率先在每個成熟小區選拔樓棟長,社區黨委通過自愿報名、聯名推薦、雙向選擇的方式,優先從長期居住在本小區且有強烈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黨員干部、黨員志愿者、在職及離退休干部中選聘樓棟長。并為每個樓棟設置公示牌,對樓棟長的姓名、電話、負責范圍、微信二維碼進行公示,方便居民隨時隨地聯系樓棟長,實現了“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細管理,每一戶人家都有人貼心服務”,把管理服務延伸至整個社區的最末梢。
便民服務激發居民“內動力”
“住上新房,有了工作,每月能拿到4000元工資,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我已經很知足了。”社區居民陳立麗高興地說。
作為城區五大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長嶺村誠信路社區,以搭建就業“致富橋”,拓寬群眾“致富路”為契機,與安康高新區創業就業中心簽訂就業框架協議,打造“就業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健全“一站式”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免費提供咨詢交流,招聘信息、崗位信息24小時共享,為幫助居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服務。家住關家鎮的脫貧群眾村民唐化進,搬遷到安置點后,應聘成為社區的一名保安,每天在家門口上班,一家人其樂融融。“搬過來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就近找點事做,現在我每個月都有2000多的工資,既能照顧到家,又有穩定的收入。”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截至目前,該辦緊盯高質量保就業,推動穩崗就業“節節攀升”,自主創業“百花齊放”,技能培訓“精準覆蓋”,就業創業人數達到2208人,兜住一戶一人穩崗就業的底線,實現有勞人口就業100%,被安康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就業創業”先進單位。
除了做好社區居民就業服務工作,長嶺誠信路社區還在做好老年人服務工作下功夫,解決社區“一老一小”的問題,讓孝老愛老有溫度。
85歲的柯伯富患有慢性病,獨居家中,自己做不了飯。該社區黨支部、居委會對此高度重視,專門安排干部每天去給他送飯菜,打熱水。柯伯富兩眼泛著感動的光亮,望著社區干部,臉上寫滿了感激地說,“感謝胡書記,每天來給我送飯菜,打熱水,辛苦你們了。”
為用心用情用力讓老人悅享晚年“幸福味”,社區整合社會資源,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成立社區食堂,配套建設文化區、娛樂區、室外活動廣場,定期開展健康義診、知識講座、“我們的節日”等文明實踐活動,把老人聚在一起拉家常、共活動、同娛樂,惠及老齡人員30余名,持續提升廣大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現如今,走進安置小區,一眼望去,目之所及讓人眼前一亮。環境衛生整潔、停車規范有序、步道綠蔭盎然......傍晚過后,社區門前搭起了皮影戲臺,吸引了不少群眾駐足圍觀。社區居民謝龍麗高興地說,“小區環境好,超市、娛樂室、閱覽室都有,生活在這里遇事有人辦、說話有人聽、困難有人管”。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落實‘五同’工作機制,繼續在基礎設施、環境衛生、便民服務、社會融入等方面持續發力,用黨建力量推動管理增效,不斷提升城市社區的服務效能,形成城市治理“共同體”,真正讓社區居民住得安心、過得放心、生活舒心。”建民街道黨工委書記馬金乾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