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汪洋
兩岸綠樹掩映,河內清流涓涓。初夏時節,順著大沙河旁的旅游大道一路向東行駛,進入漢濱區張灘鎮東溝村境內,沿途建設中的視頻直播基地、亟待整合的獼猴桃基地、正在翻建的香菇大棚與鄉村民居融為一體,勾勒出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安然祥和的秀美畫卷。
近年來,東溝村鉚釘長中短、點線面相結合,著力發展養羊、養雞、養豬、養兔等特色養殖和蔬菜、香菇、金銀花、金絲皇菊種植等特色產業,建設出一批農業產業化基地,通過資產收益、務工、入股經營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位于大沙河沿線的“菇滿園”香菇種植基地,40余個大棚已經被撤去篷布,準備翻新。種植基地附近的12個養菌大棚里,10萬棒菌棒,正在負責人王仁兵的管護下,快速生長。
“農歷八月份,這些菌棒就會上架,趕在中秋節前就可以上市。”見到記者,正在為菌棒灑水增濕的王仁兵放下手頭的水管,指著不遠處的種植基地說,“種香菇這些年,通過不斷地學習摸索,發現現有的大棚高度不夠,架子材質不行,極大地影響了香菇的質量和產量。現在正和愛人一起準備材料,翻新大棚。”
相比“菇滿園”香菇種植基地蓄勢待發的安靜,該村十八組的“沁園芳”養雞場卻是熱鬧非凡,養雞場里上萬只雞苗、仔雞、成年雞嘰嘰喳喳,歡呼雀躍,鬧個不停。
五年前,在廣東一家上市企業從事養殖工作的王仁林在鎮村干部和幫扶干部的動員下,返鄉帶領大哥王仁蒼發展養雞產業,走上了致富路,帶動十余戶村民一起務工增收。
“這個棚的雞,已經有五個月左右了,天一晴,就準備出售。”剛給自動化設備加完食料和水的王仁林,掀簾走了出來,樂呵呵地說道。
“沁園芳”養雞場共有5個雞棚,養雞3萬多只。因為有科學養殖,精細管理,存活率高,不但受本地市場歡迎,還遠銷四川、湖北、重慶等地。“養雞的市場大得很啊,我準備做循環農業,用雞產的天然有機肥做肥料,種植果樹、蔬菜。再流轉林地,做林下養殖,放養一部分跑山雞,爭取更大的市場。”對于進一步的發展,王仁林思路很清晰。
東溝村位于張灘鎮以東,距離鎮中心僅20分鐘車程,具有發展長短效產業相結合的綜合休閑旅游發展的絕對優勢。近年來,該村又在盤活利用地域優勢及現有產業上下功夫。
“各位粉絲朋友們,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民居已基本修葺完成,房前的場地也整修完畢。”
“在我身后,這道回水灣、這塊沙壩,還有周圍郁郁蔥蔥的樹木,相得益彰,十分的漂亮。”
“這是另外一個視頻直播基地,已經引進企業,正在投資建設,很快就能投入使用,周圍視野特別開闊,附近還有兔子養殖基地,來這里,既可以體驗鄉風民俗,還可以和滿地撒歡的兔子一起玩兒哦……”
每到一處產業基地或者直播孵化基地,同行的漢濱區委宣傳部派駐東溝村第一書記張濤都會進行現場直播,向他的粉絲朋友們報告全村的村貌及產業發展進度。
“目前,全村的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村民也逐漸享受到產業‘紅利’,村貌民風越來越好。我要通過我的鏡頭,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里,走進這里,來這里投資興業,將全村打造成體驗式觀光旅游村,讓村民們過上讓城里人羨慕的好日子。”東溝村第一書記張濤認為,全村交通、產業、直播基地等已經串點成線,干群一條心,走上產旅融合路,打造直播“網紅村”,讓村民吃上“旅游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