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真鵬 通訊員 李林飛
“這個石疙瘩是早期房屋主人用于貨物交易用的秤砣,粗看就是一塊石頭,毫不起眼,可在早期能夠精準稱量物體重量,很少見的,背后蘊含著石器文化、石匠手藝和生產力變遷等諸多歷史文化。”4月9日,在漢濱區譚壩鎮前河村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項目開工現場,漢濱區住建局主要負責人向陽拿起王家院子大門后面的石頭(秤砣)講解著。
傳統村落是我國千百年來珍貴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所蘊含的特色地域文化、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都極具保護價值。譚壩鎮前河村作為漢濱區1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之一,青瓦白墻、鏤空木窗、飛檐翹角即將在該村的王家院子恢復如初,這便是漢濱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帶給這個老院子的變化之一。
在2022年4月漢濱區成功申報為全國40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區)前,區住建局就有所行動,主動作為,2016至2021年期間,組織專家、學者、專業技術團隊深入轄區內的老院子、古建筑、古民居,搜集資料,登記造冊,整理歸檔,先后編撰《安康老院子》《安康古建筑》等傳統建筑書籍,出臺《漢濱區民居規劃建設技術導則》等一系列文件,為保護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民居建設、改造風貌的統一和協調提供基礎性、技術性支撐。
自申報成為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后,該局繼續秉持規劃引領的理念,在上級住建部門領導、專家的指導下,先后組織編制工作方案,聘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設計單位完成漢濱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及7個傳統村落片區的修建性規劃和施工圖設計,并通過專家評審,為落實好保護好傳統村落、實現傳統村落活化利用描繪了新藍圖。
在擬定工作方案、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后,區住建局積極協調,扎實推動,籌備組建成立以區長為組長、分管副區長為副組長、區級相關部門分管負責人及鎮辦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領導小組,抽調技術人員、骨干力量,成立工作專班,每周調度各片區工作進度,每月召開工作聯席會,通報進度、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對各村落的實施項目內容、完成實現、責任人員進行掛圖作戰。
為全面摸清傳統建筑和傳統村落“家底”,區住建局對轄區內傳統建筑和傳統村落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共普查登記傳統建筑105處、傳統村落32個。
為構建系統、科學有效的保護體系,區住建局不斷在“修舊如舊”、傳承和深挖傳統村落文化內涵上“下足功夫”。結合普查登記情況,聘請省內傳統村落保護方面專家成立傳統村落工作室,圍繞人、水、綠、房、院、管等多個角度,多渠道搜集當地文化要素,進一步理清形成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三線三區五組團”的保護利用格局,即利用南北中三條線串聯區內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和一般村莊,形成紅色文旅、茶旅融合、生態秦巴三大發展片區。同時結合各片區的特色、空間聯系,劃分為紅色文化、茶旅融合、農旅發展、糧倉經濟、生態康養5個主題鮮明的發展組團。每個組團在修復傳統文化和多元配套設施建設過程中,以老院子、古樹、古橋等傳統建筑為節點,將當地傳統文化融入具體項目的施工圖紙當中,植入文化、旅游、研學等發展功能,形成“工程項目+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此外,區住建局還聯合文旅局、攝影協會開展《魅力漢濱·鄉村記憶》攝影創作大賽,積極籌備征文大賽,用鏡頭、文字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記錄1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獨具特色的文化歷史瞬間,全面記錄展示傳統村落的演變和發展,把漢濱傳統村落的優秀歷史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