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漢濱區是常州市武進區蘇陜協作交流結對城市。近年來,武進、漢濱兩地積極深化產業發展、技術交流,武進區選派各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赴漢濱區開展支農、支教、支醫,一批有著鮮明“蘇陜印記”的產業項目在秦巴山區開花結果。這背后,凝聚著每一位江蘇武進支援干部的努力和付出。郭志平就是這支結對幫扶、無私奉獻隊伍中的一員。
今年59歲的郭志平是武進區高級獸醫師,也是一名有著36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從事基層畜牧獸醫工作4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去年10月,臨近退休的郭志平再次委派援陜,安排至漢濱區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中心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對口支援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支援安康平利縣,對安康頗有感情。2021年10月,他榮獲江蘇省委、省政府“全省脫貧攻堅暨對口幫扶支援合作先進個人”。
去年11月,武進援陜工作組派郭志平到漢濱區大河鎮小河村走訪調研農業產業,他發現,這里的黑豬產業品質優良。但近幾年受疫情影響,豬價跌至低谷,黑豬銷售不太穩定,為進一步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郭志平利用標準屠宰、精細分割、素雅包裝、冷鏈儲運、高端定位等理念,三度進駐小河村深化調研,與村干部一道商量摸索優化“富硒跑山黑豬肉”品牌,他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小河村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
為有效與市場對接,2015年,漢濱區小河口生態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積極推廣現代生態養殖,建立了標準仔豬繁育基地,流轉百余畝陽光充沛,山野果、山野草豐茂的林地作為散養黑豬基地,還專門修建了一個水塘,引來山泉供黑豬飲用、降溫、嬉鬧。
據大河鎮小河村黨支部書記潘德鋒介紹,合作社采用傳統加科學的喂養模式,流轉土地種植紅薯、豌豆、蘿卜、南瓜、肥豬草等,用作黑豬喂養的主要飼料,再配以玉米、大豆、豌豆等精飼料,確保黑豬生長營養均衡、生態健康。同時,實現開放式散養,將流轉的百余畝山林地用鋼網封閉,建設開放式圈舍,給黑豬提供廣闊活動場地,增強黑豬體質,確保豬肉鮮美。目前,合作社有存欄黑豬400余頭,通過流轉土地、園區務工、代養等模式帶動農戶100余戶,創建了“大河大美”品牌跑山黑豬,并被列為“2021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去年年底,為了幫助小河村黑豬產業打開銷路,郭志平多次到小河村同合作社負責人交流探討,決定將小河村黑豬賣到常州。可是,養殖成本高、運輸距離又遠,如何保證黑豬肉的銷售利潤?郭志平為此下了不少功夫。當時,為規范國家對非洲豬瘟防控要求,嚴禁生豬跨省調運。郭志平將生豬屠宰肉品精加工后銷往常州的設想,得到了安康市及漢濱區畜牧獸醫中心領導們的大力支持,他又主動與江蘇省、市、區各級農牧職能部門溝通生豬屠宰、檢疫檢驗相關政策,細致編制了一套工作方案得以順利實施。
“豬肉在中國老百姓生活當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以前老百姓更關注價格,現在更關注營養、健康、方便。”為了讓小河村的綠色有機黑豬肉更能打動消費者,郭志平在如何宰割,如何包裝黑豬肉上花費了很多精力。為了抓住過年前豬肉銷售旺季的有利時機,寒冬臘月,他在屠宰及包裝現場,連續熬了五個通宵,悉心指導屠宰生豬及分割、冷儲、包裝、運輸各環節。
“我和小河村的潘支書走遍了安康城區的幾個大型農貿市場,細細觀察了幾十個豬肉銷售戶,找到了一位刀工非常好的豬肉分割師,別看她是位女士,刀法非常好、非常精準。”郭志平說道。他提出宰割的相關要求,哪個部位,切什么形狀,大概多少斤,然后分割師按照要求來分割豬肉。同時,他還親自設計鮮豬肉的包裝。
“去年年底,在我們的幫助下,大河鎮小河村的黑豬肉銷售非常好,因為這里的黑豬肉品質不錯,深受常州市民的歡迎。下一步,我還想繼續幫助他們提升黑豬肉品質,精細化宰割包裝,打開常州市場。”郭志平的幫扶思路很清晰。
“這個豬肉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今年年底我還要多買一些送給親朋好友。”常州市的王女士在品嘗了小河村的黑豬肉后,豎起了大拇指。在郭志平的積極促進下,小河村的黑豬肉贏得了常州市民的認可。“在郭站長的幫助下,去年探索的銷售模式初見成效,這讓我們信心倍增。今年,我們村將繼續擴大黑豬養殖規模,力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潘德鋒說。
“《富硒跑山黑豬屠宰、分割、管護流程》《關于漢濱區“陜南白山羊”興牧富民幫扶的探索》……”打開郭志平的筆記本,里面記錄著他來漢濱以后對當地畜牧產業發展的一些思考。
“蘇陜協作情誼深,能夠來陜西支援非常榮幸。今年9月,我就要離開安康漢濱了,但我會繼續關注小河村,關注漢濱區,盡己所能,為這里的產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郭志平話語間流露出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