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們正在對老院子進行修繕
早陽鎮高山村孫家院子
損毀的洪山鎮雙柏村老院子
規劃人員向當地村民了解傳統建筑的歷史及當地民俗
制圖/陳楚珺
記者 陳楚珺/文 張喬/攝影
生機勃發的5月,也是漢濱區入選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的第二個月,漢濱區住建局村鎮建設與建筑節能事務所干部付松濤和陳佩,再一次驅車趕往譚壩鎮馬河村。一同前往的,還有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的三名工作人員。
從西康高速譚壩出口向北11公里,便是譚壩鎮馬河社區的服務中心。墻上一塊“中國傳統村落馬河村”的方形牌子格外顯眼。“2016年年底,漢濱區7個傳統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但其實在這之前,我們已經有所動作。”付松濤介紹說,2016年1月,漢濱區委將安康院子寫入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報告,同時組建專家組, 對安康的古村落、古建筑進行了逐鎮逐村摸底調查,先后出版的《安康老院子》《安康古建筑》等書籍,基本囊括了安康古建的全貌。
沿村道蜿蜒而上,路旁的搬遷社區樓房整齊排列。再走幾百米,一處灰瓦泥墻的院落便展現在眾人面前。 始建清朝的陳家大院共有8口天井、32間房屋,小青瓦屋面,清水翹首屋脊。門樓、大院、正房、廂房、天井等布局交錯有序,檐挑、門簪、門楣上浮雕色彩已經斑駁,但花卉動物浮雕圖案靈動清新,樣式精美。院落外,阡陌縱橫,小河流水潺潺。路燈下,兩間土墻小屋坐落路旁。問過村干部后,才得知這是污水處理間和公廁。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開始分頭行動,記錄、測繪、調查。一旁的付松濤則向大家介紹全區工作概況。
在付松濤看來,沒有傳統建筑,就沒有傳統村落。安康傳統建筑獨特的結構與經典符號,體現了陜南地區鮮明的民俗風情和地理風貌,代代相傳的鄉土記憶與體驗,構成了傳統村落的靈魂。“截至2021年底,漢濱區7個傳統村落共投入中央財政資金 2100萬元、地方財政資金210萬元,社會投資40萬,這些資金大多數用來加固、維修或翻新恢復傳統建筑、修復歷史環境要素。同期安康也有其它入選的中國傳統村落,而它們先做的基礎設施提升和人居環境改善。”付松濤認為,這也是評審組本次最終選擇漢濱的原因之一。
“與申報中國傳統村落時期不同,這次要求我們由點及面,形成系統的示范經驗。這次做總體規劃,我們特地請到了清華大學校企——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陳佩補充道。
勘察工作結束后,付松濤停在了院外的宣傳欄前。“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我們2020年開始對陳家大院進行了修復保護,排除建筑的安全隱患,復原宅子的原本樣貌。原居民都通過移民搬遷在社區安了家,有些老人白天會過來轉一轉、看一看。”付松濤手指修復前后的對比照片說。
據了解,本次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中,陜西省僅有兩個縣區入選。陜南地區漢濱是唯一入選縣區。這也意味著,國字號榮譽的背后,是漢濱區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實干和效率。
然而,受現行農村土地政策和產權制度制約,院落建筑修復等工程開展過程中,付松濤與同事們在與群眾的溝通上,與各部門的交涉上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亟待搶救修復的院落即使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小覷,且已經列入示范保護開發名單,也有可能喪失重獲新生的機會。
下午的行程中,洪山鎮的雙柏村就是付松濤心中的遺憾之一。在先行完成雙柏村的基礎設施改善和人居環境整治后,準備修復老院子的時候已是盛夏,連下幾場大雨以后,始建于清代的老院落損毀嚴重,現如今可行的方案只有在原址上復建。珍貴的“遺產”變成了永久的遺憾,付松濤心里五味雜陳。
產業園、700余年的古樹、保存完好的公社舊址……在研究院工作人員的航拍畫面中,各處小景珍珠般散落在青山綠水間,而老院子的斷壁殘垣正好占據了村落的中心位置。“雙柏村作為傳統村落來講,要素相對豐富,但傳統民居損毀太嚴重,村子的整體感覺一下差了一截。”研究院工作人員李欣格分析道。
對于這種無奈,付松濤和陳佩有同感:要把漢濱打造成合格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就要擺脫以往的既定認知,這不是單一的住建部門能完成的工作。“規劃涉及到自然資源局,資金涉及財政局,人居環境涉及農業農村局、文物古跡涉到文旅局……這需要各級各部門突破壁壘,統籌協調,精準發力。好比中央財政定額獎補的5000萬元資金,聽起來是一大筆錢,但如果按部就班,像胡椒面一樣撒下去,效果能有多大很難預測。”站在雙柏村老院子傾斜的門樓前,付松濤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