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精準 脫貧精準
——漢濱區“三變”改革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成旭 劉曉林)2018年,漢濱春早。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在區委中心組集中學習會上,面對當前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任務時明確強調。
一年之計在于春,為下好農村“三變”改革先手棋,該區圍繞鄉村人力資源、產業優勢、園區規模、經營主體實力及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狀況,設計出“四情筑巢建載體、四大工程強保障、三股聯動激活力、三個覆蓋著華章”“4433”改革路徑,制定了路線圖、時間表,選擇52個產業基礎好、支部戰斗力的村開展試點,其中省區級試點村17個,鎮級自主試點村35個,輻射帶動231個貧困村全面攻堅,讓廣大貧困戶在“三變”改革中實實在在的提升了獲得感、幸福感。
四情筑巢,各路人才顯身手
人才瓶頸,是脫貧攻堅面臨的最大障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問題。該區以村支部為主體,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發動黨員干部傾真情、結鄉情、建友情、連親情,以“支部+三變+X(各類經營主體)+貧困戶”模式培固產業脫貧陣地,靶向實施歸雁行動、精英計劃,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發動駐區商會牽線搭橋招商引資,帶動返鄉創業、大學畢業生及省內外客商投身現代農業發展,厚植產業脫貧優勢,解決了當地經營主體體量小、輻射帶動弱的問題。當前,全區已引導5000余名本籍外鄉創業人士、大學畢業生返鄉及外地客商落戶漢濱,在五里工業集中區等工業孵化基地創辦各類工商企業(鄉村電商)131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556個,農業企業46戶,家庭農場145家,社區工廠17家,光伏扶貧項目13出,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66個,其中省級園區10個、市級園區44個、區級備案園區112個,帶動4.1萬戶12.87萬貧困人口融入產業鏈,通過建立股份合作關系,與經營主體一起當起了新產業新業態的主人,在享受股權分紅的同時邁出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實步伐。
全區堅持“三變改革”一盤棋,“四大工程”統籌保障推進。深化黨建引領工程,增強改革組織保障,推動黨員干部傾情結對幫扶,全區有1.8萬名機關黨員干部深入貧困村,與4.1萬貧困戶結對幫扶,有4100名農村黨員與6150戶貧困戶建成致富聯盟,1250名貧困黨員帶頭發展產業。深化新民風建設工程,強化“誠、孝、勤、儉、和”,“三變”改革推動扶貧與扶志、扶智全面結合,激發了貧困戶戰勝貧困的斗志和豪情,“等靠要”“爭當貧困戶”等現象在試點村中逐漸扭轉。深化社會治理“583”工程,創新村“兩委”、經營主體、村民代表等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村支部黨務、村委會政務、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經營主體經營狀況“四公開”,實現鄉村治理“三治融和”。深化電商下鄉工程,區財政籌措10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推進區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建設,已建成供銷E家線下體驗店和線上銷售平臺,幫助農戶及園區、企業、合作社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帶動本地特色農產品、土特產、生鮮產品等走向全國大市場。
精準施策,三股聯動激活力
“四項農權改革”奠定資源變資產。圍繞農村產權,主要開展了四項重大改革,充分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全區28個涉農鎮辦446個村(社區)5622個村民小組15.6萬戶,確權登記面積102.02萬畝,頒發經營權證15.6萬本,讓農民吃下定心丸,奠定資源變資產的底子。“三權分置”改革推動農民流轉土地29.5萬畝,占全區農村耕地的36.4%,經營權參股占流轉總面積61%,大部分撂荒的土地煥發了勃勃生機,每畝土地讓流轉農戶獲取約200余元的保底收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有7個試點村基本完成,集體確權土地1302畝,荒山4650畝,林地6800畝,房屋16棟價值560萬元,作價入股當地經營主體,并折算為試點村農戶的股權,項目建成期就按期享受分紅。林權改革不斷擴權賦能,戶均1畝林果園、人均增收800元目標已實現,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園面積達120余萬畝,林下種養殖面積達15.1萬畝,開展林權流轉6.2萬畝,山林經濟在改革中釋放了巨大活力。
“撥改投”撬動各類資金變股金。該區先后出臺了《漢濱區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產業引導資金實施辦法》、《漢濱區產業脫貧引導資金使用管理流程》、《漢濱區產業引導資金入股協議書》等規范性文件,按照“區級統籌、鎮辦實施、產權村有、企業(園區)使用、股權收益固定、貧困戶分紅受益”原則,推進財政涉農項目資金“撥改投”“資變股”政策落實,2017年落實產業引導資金1000萬用于23個重點村成功脫貧摘帽,蘇陜協作扶貧資金2800萬元用于11個項目經營主體覆蓋45個扶貧重點村663個貧困戶2084人,貧困戶人均在改革中增收1300余元。放大金融機構政府增信效應,爭取政策性金融扶貧貸款5.8億元,以財政貼息方式撬動安康農商行發放“5321”扶貧貸5.59億元,小額創業擔保貸款3.2億元,撬動社會各類資本近80余億元投向精準扶貧戰場,讓政府項目資金不再孤軍奮戰,形成共建。
“支部+股份合作”帶動農民變股東。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把村黨支部挺在脫貧攻堅一線,不斷創新“黨支部+三變+X+貧困戶”模式,通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劃分成員股、集體股、貢獻股等,促進農民變股東多元化,截止目前,7個完成集體產改的村,核定集體經營性資產600余萬元,確定集體成員股東12260人。牛蹄鎮通在京康、陽晨公司的帶動下,成立了13家合作社,1家朝天河社區工廠,全鎮83%的農民華麗轉身變股東,共享分紅總金額達209萬元,戶均2491元,人均623元。又比如深化蘇陜扶貧協作,發揮富硒、生態、綠色農產品優勢,推動該區北部葉坪、中原、紫荊、大河等鎮采取“園區(扶貧車間)+”“電商+”等模式,引進亞邦制藥、夏溪花木市場在該區域建萬畝藥材和景觀苗木基地,在譚壩鎮松壩社區成立毛絨玩具社區工廠,讓貧困戶獲取“薪金+股金”,實現“泥腿”變股東,勞力變薪資,增強了農民群眾自主戰勝貧困的信心和毅力。
三個全覆蓋,變出農業新面貌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脫貧攻堅是前提。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也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通過“三變”改革,該區實現了“三個全覆蓋”目標,即創業就業人員對貧困村全覆蓋,每個村成立1個集體股份合作組織,確保有3名以上“歸雁”“引鳳”人員引領貧困戶創業就業;主導產業對貧困村全覆蓋,每個村至少培育1個新型經營主體,圍繞“一村一品”做強產業基礎;產業鏈對貧困戶全覆蓋,園區、電商、農家樂等通過股份合作,讓每一個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口在產業鏈上就業,讓每戶依托股權源源不斷的獲取產業收益分紅。
“三變”改革也創新了小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對接方式,新業態、新產業不斷轉向農村,截止目前,京康、魯家大院、漢水韻、悠然4家公司登陸央視《創業英雄匯》,共爭取到各類天使投資基金2000余萬元,榮泰農業新三板掛牌,陽晨、京康、忠誠、鴻盛實現產值過億元,陜茶1號在2017年楊凌農高會簽約3.6億元,強勁的產業帶動貧困戶揚起致富風帆,去年23個貧困村的脫貧摘帽在國家媒體走訪、省級交叉檢查中先后獲得高度認可。
“四情筑巢解決了農村三變改革承載主體的問題,返鄉成功人士、外來友商、家族創業團等迅速成長成為脫貧攻堅四支力量外的第五支奇兵;四大工程解決了三變改革的要素保障問題,增強了參與者的動力和信心;三股聯動解決了經營主體與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三者之間利益有效鏈接問題,實現了聯產聯業,連股連心;三個全覆蓋讓漢濱的農村三變改革正從試點的盆景發展成為全域的風景”。區長范傳斌在我們采訪結束時,對該區“三變”改革路徑做了總結式介紹。